轨道交通产业具有关联度广、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大等特点,是多个城市和地区的重点产业,目前已形成了北京、成都、青岛、株洲、广州等大型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
“十四五”时期,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面临新形势。一是国内发展面临新格局,机遇和挑战相伴相存,随着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巨头重组整合以及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干线铁路建设、铁路运营权的逐步全面放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二是国际形势面临大变局,竞争与合作相互交织,发达国家和国际同行加大对技术转移、跨国投资等方面的限制,对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资源配置、供应链产业链安全、技术合作、国际市场开拓等形成巨大挑战。三是交通强国、科技强国、区域一体化、碳达峰碳中和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给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不断涌现,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智能化、集成化、平台化、轻量化、绿色化是轨道交通发展的大趋势。四是各地区“十四五”规划陆续发布,一系列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落地将带来新的市场空间,且投资主体多元化、准入机制完善化、建设制式多样化已形成趋势,国内众多一二线城市已瞄准区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新机遇,通过出台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成立大型投资公司、央地合作落地重大项目等举措培育当地的产业集群。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将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内多个产业集群新规划和新政策频繁出台。本文从产业布局、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为出发点,选取成都、青岛、株洲、广州及北京等国内典型产业集群进行思考和研究,供大家参考。
当前四川省面临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等战略机遇。川藏铁路、西宁至成都铁路、成达万高铁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十四五”期间还将开工成渝中线余个重点项目。初步估算未来十年总投资超过11000亿元,装备需求超过3000亿元,建筑材料需求超过2000亿元。在此背景下,川办发〔2021〕44号文《关于抢抓重大机遇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支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抢抓重大工程建设机遇,促进轨道交通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培优做强大企业、大集团,加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提出支持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2021年12月,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项目在启动建设。该中心由川藏创新公司实体化支撑,铁科院牵头,中铁二院、中国铁设、中铁一院、中铁工业和铁建重工等单位共同出资组建。
成都市于2020年发布了《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蓝皮书》,该白皮书描述成都市轨道交通已形成“一校一总部三基地”产业生态圈,其中“一校”和“一总部”位于金牛区,指西南交通大学与中铁二院研发总部,“三基地”则分别指新都制造基地、新津制造基地和浦江川藏铁路物流港。多个产业组团间各有分工,涵盖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全产业链,旨在形成“错位协同发展的格局”。2021年4月,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联盟成立,发起单位为中车成都公司、成都轨道集团、西南交大、中铁二院等6家单位,旨在集聚成都市轨道交通领域资源并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
成都目前有轨道交通企业近300家,形成了以中车成都、新筑股份等企业为龙头,康尼装备、海康威视等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2019年成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营收285.2亿元,同比增长8.8%;轨道交通服务业营收168.3亿元,同比增长15.7%。两项指标增速较快,发展势头强劲。
《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2019-202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成都将打造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和产学研用融中心,目标到2025年产业链累计收入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9%。
《规划》中不乏亮点,除了上文所述空间维度上的协同错位发展格局外,还包括创新维、市场维、要素维等方面规划。在创新维方面,将重点依托西南交大和铁二院推进校院企地联合创新,建立“拨改投”机制(财政资金股权投资)和科技创新券制度,并通过打造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在市场维方面,首先明确立足地区市场,主要包括川内二三线城市城轨市场、山地轨道交通市场和川藏铁路施工设备租赁服务市场,然后是积极拓展外部市场,主要包括全国市场和依托蓉欧快线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在要素维方面,提出要探索“以投代补”、推动“以奖代补”,拓宽融资渠道并加强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协作,壮大成都都市圈。
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是青岛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之一,城阳区是青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承载区,为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山东省人民政府于2018年在青岛市城阳区批准成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83.02平方公里。示范区管委为青岛市政府派出机构,具有市级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权限。
示范区由最初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迁建棘洪滩起步,逐步发展成为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示范区内有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有限、四方庞巴迪等龙头企业、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和20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具备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跨座式单轨车辆、悬挂式单轨车辆等产品生产能力,生产的高铁动车累计占全国运营动车组约60%,地铁车辆约占全国的25%。青岛中车企业占中车集团资产1/5,产值1/4,利润1/3。
2020年,示范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迅速,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00亿元,成为全国主要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区之一。在空间布局方面,制定了一核(创新中心)、双心(智造中心、服务中心)、两轴(岙东路、中车大道)以及八组团(创新中心、新材料、智造维保、小镇中心、地铁产业、新兴产业、商贸服务、产业支撑)的空间结构规划。在招商引资方面,引进中国500强企业14个,超10亿元项目12个,签约引进重点内外资大项目3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04亿元。在市场化改革方面,探索了管委会+平台公司+头部企业+招商平台+科创中心+行业协会等“管委会+N”模式。
目前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抓手单位主要有三家,分别是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青岛动车小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其中国创中心由中国中车和青岛市发起,是集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动车小镇投资集团为城阳区区属国有投资公司,是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开发和运营单位。青岛轨交发展集团是由示范区管委会100%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依托示范区的产业资源和核心企业,主营产业招商、供应链管理和投融资管理。
轨道交通产业作为青岛市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市区两级的大力支持。2021年10月,《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发布,其中轨道交通装备被列为重点发展的五个一流产业集群之一,并重点支持在城阳区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区。《城阳区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于21年7月发布,以响应国家发改委《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号召,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包括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服务型制造转型、科技创新引领、供应链管理创新、质量技术服务支撑、融合发展生态培育六大方面。其中值得关注的点有两个:一是在服务型制造业转型方面点名了中车四方股份和国创中心作为试点单位,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在供应链管理创新方面的进行有力支持,这对应了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业务,将成为一定时期该平台公司的可靠现金流来源,采用这种思路解决平台公司过于依赖政府资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总体来看,青岛市没有单独针对轨道交通的规划或行动计划,而是在全市整体制造业发展规划中对轨道交通产业提出了清晰的发展重点和新颖的发展思路,尤其对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倾斜。
株洲是全国轨道交通装备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其龙头企业中车株机、中车株所是原中国南车的核心企业,具有国产化高速动车组的核心技术,并逐渐发展成全国规模最大、产品门类最齐全的轨道交通制造集群。目前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拥有5家百亿级的龙头骨干企业和35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020年株洲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总产值达1310亿元,产值整体行业占比超过30%,国内份额最高;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27%,居全球第一。
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核心承载区是石峰区,位于株洲市北部,邻近长沙市与湘潭市。石峰区是株洲市的核心工业区,也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中车株机、中车株所、国创中心等均落地在该区。当地政府早在2010年计划在石峰田心工业片区建设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项目,作为株洲国家高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该片区重新规划,以轨道交通产业为重心提出了“一城一镇四园”建设规划。
“一城”指轨道交通城整体建设规划,总规划面积36.6平方公里。“一镇”指轨道交通特色小镇,旨在围绕轨道交通城将老城区改造为工业旅游示范区和工业体验基地,打造宜居宜业的轨道特色镇。
“四园”则分别指轨道交通主机产业园、创新创业园、物流产业园和动力包产业园。其中主机产业园由中车株机、中车株所和中车电机三大主机企业组成,轨道交通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创新创业园定位于整合利用开发科技创新成果,培育轨道交通配套企业,总规划三期工程。物流产业园立足为长株潭轨道交通、机械、汽车等行业提供供应链服务,目前园区的中车物流基地已正式确定为中欧班列湘欧快线的始发站。动力包产业园则正在建设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已有中车特装、博弈科技等企业入驻。
石峰区配套建设的四个轨道交通产业园基本形成了集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研发、售后服务、物流配送一体的完整成熟产业链,帮助株洲成为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在规划方面,株洲市在2019发布了《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提出了要建设“轨道交通城”,打造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中心、智造中心、产业服务中心。2020年11月4日,中车株机牵头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在株洲揭牌,中车株机和国创中心成为了落实该规划目标的主要抓手单位。2022年3月,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式印发《湖南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以建设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为目标,剑指株洲交通产业集群和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规划》还提出要研究制定“十四五”期间支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专项政策。
广州属于国内新兴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主要由广州地铁、白云电器、佳都科技等龙头企业逐步发展而来。2020年广州市轨道交通类纳统企业为589家,产业规模达到1686亿元。在规划设计咨询、建设施工、运营与增值服务、装备制造等细分行业,各领域龙头企业产值占比在70%以上。
广州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形成了各区差异化的产业空间布局。“共享资源,抱团发展”是广州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主要格局。白云区形成了以机电装备为主的产业集聚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区,也是轨道交通产业的主要承载区;番禺区和花都区依托广州中车、广州中车时代电气以及广州康尼等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车辆修造基地等特色园区为依托的整车和维保基地;南沙区以中铁隧道局等建筑企业为主体,形成以工程建设为主的产业组团;海珠区则以广州地铁集团为核心,形成了轨道交通总部经济集聚区。
随着2021年广州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投资集团落户白云区,白云区成为广州轨道交通产业主阵地,将立足大湾区轨道交通市场打造轨道交通总承包和专业系统集成平台、产业投资平台、产业园区运营管理平台。白云区按照“总部+基地”布局,在全区南北两翼规划建设轨道交通“总部、制造、总部承载区”三大功能区。神山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位于白云区北部,定位“轨道装备+智能电气”,聚集了有白云电气、万协通、广州博得、广州朗进等42家轨道交通企业;白云新城轨道产业集成展示中心位于白云区南部,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投资集团、中铁华南(产业)总部基地、市铁投总部、广州地铁设计院总部、广州地铁集成展示中心、忠旺集团华南区域总部等均落地于此。
在规划方面,广州持续统筹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和产业发展。2019年广州市发布《广州市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要将轨道交通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建设,为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带来市场机遇。近期《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陆续发布,将以“智慧+集群”为主线构建全产业链集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高水平互联互通,全力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持续推进,经过多年发展,北京轨道交通产业已形成央源、地源和民源共同发展的格局,具有产业链条完善、创新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高端制造、研发设计、空间集聚、融合发展、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特征愈加凸显。目前,北京轨道交通产业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关村丰台园,丰台园是中关村最早的“一区三园”之一,是丰台区核心的经济增长极,轨道交通则是丰台园的主导产业之一,形成了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历经多年发展,丰台园已成为首都重要的产业功能区和高新技术创新基地,同时也是全国知名的央企、民企总部聚集区。
截至2020年,北京市丰台区聚集了轨道交通企业180余家,其中百亿级4家、十亿级22家、亿级54家,轨道交通产业总收入年均增速11%,收入规模连续六年突破千亿元。中国中铁、中国通号、中国物流、中铁工业、交控科技、鼎汉技术等龙头企业总部均落地丰台,形成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地方进京企业三大企业总部群。在创新资源方面,丰台园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4家、国家级孵化器9家。据统计,2020年园区实现产业总收入2316亿元,“十三五”期间,丰台轨道交通企业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5项,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标准总计310余项,轨道交通产业利润总额增加了约100亿元,年均增速为13.5%。
中关村丰台园政策区面积17.63平方公里,由11个区域组成,以丰台园1%的土地面积(建成区)创造出近1/3的财政收入,轨道交通产业目前主要聚集于丰台园东区,地上建筑规模约700万平方米,分为三期规划。其中东区一期为总部基地,已基本建设完成;东区二期包括汉威国际广场、总部国际等项目,目前已全部建成;东区三期则是轨道交通产业的核心承载区,有中铁诺德、通号产业园、交控硅谷以及丰台创新中心等重点产业载体。
为促进中关村丰台园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与丰台区人民政府在2020年共同制定了《中关村丰台园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要打造龙头企业引领、高端要素集聚、产业生态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创新中心。2021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对全市以及各区的重点产业进行了界定,其中明确以丰台区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2022年3月,《“十四五”时期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发布,提出要抓住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机遇,聚焦通信信号、工程技术、运维服务等环节,推动新兴技术产业与轨道交通产业的融合,完善集研发、孵化、转化、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自主创新体系。目标到2025年,轨道交通企业总数超过240家,产业创新平台数量突破40家,研发费用较2020年实现翻番,总收入规模突破3000亿。
在上述的五个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中,目前已针对轨道交通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且现行有效的有三个,分别是:
《关于促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支持为在城阳区内从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关联产业的企业,支持的细分领域由政府每年制定发布的《城阳区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支持目录》来确定。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以集群模式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并推进更多要素资源向城阳区集聚。该文件主要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人才招引、金融创新、试点示范等五个方面实施激励。
此外,对青岛市以外市场主体在政策执行期内新入驻示范区的企业,该政策上限提高10%执行,突出了该政策主要为更多从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关联产业的企业,向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集聚的主要目的。
《金牛区加快轨道交通智慧交通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支持对象为在金牛区从事轨道交通和智慧交通产业领域的企业或机构,支持的细分领域基本囊括了全产业链。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建设总体要求,促进金牛区轨道交通智慧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该文件主要在协同创新、pg电子模拟器试玩在线成果转化等六个方面实施激励。
此外,该政策的显著特点是融入智慧交通元素。将交通运输领域中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的服务系统等纳入支持对象,体现更加宽泛、更加融合的泛轨道交通产业。
为落实北京市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与丰台区政府联合制定了《中关村丰台园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并从6大方面提出了22项重点任务,以推动中关村丰台园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
此外,在资金支持方面,《行动计划》目前依照中关村示范区“1+4”资金办法和《丰台区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扶持措施(试行)》、《中关村丰台科技园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措施》等政策施行。其中符合中关村“1+4”资金办法的,丰台区还将在中关村管委会支持基础上给予1:1配套支持。
二是强调产业融合,提出“泛轨道交通产业”概念,鼓励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技术与轨道交通场景的融合应用。
三是强调成果转化,打造“专业化产业服务能力”,聚焦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创新成果培育成现实生产力。
四是强调对外开放,加强“多方合作与资源共享”,加快融入全国市场并进一步布局国际市场。
五是强调制定标准,提升“行业话语权”,抢占行业规则高地,赢得更高的发展平台。
六是强调创新发展,聚焦“技术发展前沿”,围绕卡脖子技术和行业前沿技术超前布局,赢得先发优势。
不同地区的专项政策由于因地制宜,也存在很多特点,例如青岛城阳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相对发达,因此鼓励资本与产业融合并加强基金投入,做大产业集群;而成都金牛的轨道交通产业中小企业活力稍显薄弱,因此很多政策围绕打造产业生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来制定。丰台区通过成立市场化平台公司、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等措施针对性支持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
其他产业聚集区虽然还没有正式出台专项政策,但也都有所谋划。此前湖南省已于2016年发布过《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已于2021年失效,有消息称当地正谋划新的专项政策。在2021年9月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发展论坛上,广州也表示将发布《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轨道交通属于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行业,除轨道交通专项政策之外,各地出台的惠企政策体系也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赋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金牛区“1+N”产业政策》、《2021青岛市城阳区惠企政策汇编》、《广州市白云区惠企政策汇编》以及丰台区系列政策等。
这些政策体系均面向当地支持发展的全部各类产业,本文不再对具体文件进行赘述。我们认为惠企政策体系对轨道交通产业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一是支持产业科技创新、二是支持企业培优育强。
为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多地区政府围绕高新认定、创新平台、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等方面提出支持措施。例如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青岛市城阳区对新认定为国家、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一次性分别给予500万元、200 万元、50万元奖励;广州对新设立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按研发投入的10%给予补助;金牛区对国家级创新平台可最高给予200万元支持;丰台区则对新认定或新入区的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给予最高300万元扶持。
为支持企业培优育强,目前对“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独角兽”、“瞪羚企业”等资质的认定及支持是一大热点。例如湖南省对新上市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奖励;广州对境内主板上市企业给予200万奖励;丰台区则出台了“独角兽8条”,对独角兽企业上市和挂牌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扶持。
该报告著作权归北京中关村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所有,并得到了北京唐峨锦犀科技公司的大力支持,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