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模拟器肉质鲜嫩、胶质多的江山白毛乌骨鸡,肥瘦相间、鲜美多汁的太湖猪,炖汤清香鲜美、肉入口酥嫩的缙云麻鸭当我们惦记“小时候味道”的时候,到底在惦记什么?
仅仅10.5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浙江,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先天条件的局限,注定了其“农业小省”的定位。然而,在这里,单单列入省级畜禽资源保护名录的地方特色品种,就有41种,涵盖猪、鸡、鸭、鹅、牛、羊、蜂、鸽八大类别。
翻开《中国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在现存个体数和血统家系数的双重“审视”下,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仅有159种珍贵特色畜禽品种资源进榜,其中,“农业小省”浙江足足占了14个,妥妥的“畜禽资源大省”。
对于自家风味绝佳的“舌尖明珠”,浙江人的传承保护意识向来深远。前不久,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库在杭州临安正式动工,浙江打造畜禽种业振兴的省级重要平台,又一次在畜禽资源保护上率“全国之先”。
人们说,这是为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利用,建起遗传资源“银行”、产业发展“金库”。让我们从三个不同维度的故事中,走近它,认识它,理解它。
在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库已投用的一期临时库中,一只只巨大的液氮罐,存放着29个特色品种的17.6万份生物遗传资料。
冻精、体细胞、胚胎、血液它们被有序按品类编号,装入专业容器,整齐存放在罐内的多层支架上。
“土猪肉”,是人们追求的一口老底子味道。在老一辈人印象里,家乡的土猪总一身黑毛,逢年过节的年猪宴上,咬一口土猪肉,细腻柔软,唇齿绵香。
如今,年轻一代几乎不曾拥有这种体验。菜市场、商超上,土猪肉的市场占比已经从上世纪的超九成,下降至现在的2%上下。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猪为代表的“洋猪”因其瘦肉率高、生长周期短的经济效益优势,迅速“霸屏”全国养殖户的猪栏圈舍。被大幅挤压生存空间的土猪悄无声息地走向濒危与消失。
为支撑国人庞大的猪肉消费需求,国家每年要从海外进口数万头种猪。由于核心种源不在自己手上,这些进口种猪的优良性状总是在繁育了几代之后退化,需要不断引进才能保障生产。
在早已迈过温饱线的今天,不论是为摆脱种源依赖,还是追求更高品质食材,经老祖宗长期选育而来的优质地方猪种,再度受到人们重视。
在温州市平阳县北港一带,人们一直有个遗憾:当地肉脂兼用型的特色猪种“北港猪”已20多年未见踪迹。3年前,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在浙江进行,调查队接基层农户反映,当地腾蛟镇赤塯村一养殖户饲养了某种不明品种的土猪多年。
会不会是“北港猪”?这一消息刺激了省内各路专家的“神经”。 于是,来自浙江大学、浙江畜牧农机发展中心、省畜牧总站、省农科院、温州市畜牧兽医管理中心、市农科院的专家深入现场查验,最终认定该品种就是北港猪。
此后,围绕这一地方猪种的扩繁和保种行动,科学而迅速地铺展开来。浙大专家团队负责保种技术方案指导和基因测序、指纹图谱建设,省畜牧总站负责遗传材料的收集、制作、保存、鉴定、效果评估,当地各级农业部门具体落实活体保种扩繁,建立系谱档案,记录饲养数据
如今,平阳北港猪已拥有按国家级标准改建一新的保种场,群体规模和家系数量稳定上涨,扩繁至300多头。其中4公7母,11头分属不同家系的北港猪均已采集了和体细胞,冷冻保存。
在“活体保种”和“遗传材料保种”的双重保险下,这种集“早熟易肥、耐粗饲、适应性强、繁殖力高、体质强壮、皮薄毛细、肉质细嫩”等优点为一身的优质本土猪种,终于有望回归。
在大海之滨舟山,养殖大户郑意胜投身当地特色海岛品种“舟山牛”的保护已整整13年。
2021年,一期临时库投用之初,他就积极筹措,请来省城和当地专家,采集制作冷冻和胚胎样本入库。
郑意胜守护的,正是儿时海岛春耕秋收的得力帮手、高大健硕的优质役用牛舟山牛。随着耕地用牛时代的结束,该牛种一度走向命运终点:纯种舟山牛数量越来越少,濒临灭绝。2011年6月当地科技工作者协会进行调查,全舟山仅剩40余头舟山黄牛,其中只有20来头可用于实际繁育。
郑意胜从9头牛、一个家系开始,看书请教,边干边学,将舟山牛群体数量成功扩繁至5个家系、163头牛。
探索更多开发利用的空间,才是优质地方畜禽品种长久留存的动力。郑意胜深知这点,他为昔日的“种田牛”找到了另一种发展出路食用肉牛。
民间对牛肉的品质曾经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的说法,黑牛的牛肉品质最佳。舟山黄牛成年后就是黑毛,体格巨大,肌纤维粗壮,脂肪少、精肉多,胶原蛋白也多,牛肉口感好,营养佳。郑意胜抓住这点,登门拜访了浙江籍中国著名畜牧专家陈幼春。
“阅牛无数”的陈幼春,肯定了这一想法。他告诉郑意胜,舟山黄牛确实为黑牛,体型巨大,全国罕见,世界少有,作为海岛特色牛品种,在体格和抗性上优于大多数大陆牛。从肉用价值说,陈幼春甚至认为,从体型、重量、肉质等来看,舟山黄牛可以与颇受食界追捧的“日本神户牛”媲美。
如今,郑意胜的牧场扩张到了200多亩地,有110头遗传性状好、基因纯度高的“核心群”种牛。他将部分牛肉少量投放市场,“吃过的人都说鲜香美味,反复问我还有没有卖。”
再用十年时间,培养出总量200头的舟山牛“核心群”,尝试和省内外其他良种牛进行杂交,繁育出更优质的肉牛品种;同时,逐步开展商业化养殖,在牧场开发观光旅游、喂牛体验等,促地方经济,带动更多农户致富增收。
最近,在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畈龙村,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这座“畜禽种质资源银行”预计2025年建成启用。开工当天,浙江省农科院畜禽种质创新基地也在此落户。
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一处办公室,省农业科学院家禽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卢立志,正埋头在一堆数据和试验报告中。“做了一些微小的贡献。”他谦虚透露,自己和团队,为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库提供了一些技术上的咨询。
一期临时库内,灵昆鸡、丝羽乌骨鸡、白毛乌骨鸡、萧山鸡、仙居鸡等11个浙江省优秀地方鸡种的,已通过玻璃化冷冻技术,被瞬间冷冻储存在-196℃的液氮罐中,需要时可随时解冻使用,同时将血液、组织等保存于超低温冰箱中。
这些浙江先民驯化千百年而得的土鸡土鸭,因资源库的存在,其独到的优良性状得以持续造福后人。
眼下,省农科院禽类专家团队与省畜牧技术推广与种畜禽监测总站、省畜禽遗传资源库等单位已完成“浙江省主要鸡种遗传多态性和遗传距离的研究”和“家禽冷冻技术及复苏工艺研究”等课题。
“卵生动物的生殖细胞冷冻保存比胎生动物更难,解冻复苏之后的功能也会稍显薄弱,研究起步也较晚。”卢立志说。
如何提高禽类冻精在解冻复苏后的配种受精率?这个难题,目前世界禽类保种领域尚且未找到很好的突破方案。现在,入驻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库的专家团队,正展开持续不懈的攻关。
“更多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正在规划中。” 省畜牧技术推广与种畜禽监测总站有关负责人透露,总体投用后,这里每年都将实施科研项目超6项。
届时,41个现有省内特色品种、更多新发现并申报通过的本土品种,都将在此测定并制作全基因组“分子身份证”,并由此获得液相靶向芯片,像“ph试纸测酸碱”一样,方便地测出个体的品种纯度。
各路专家团队不仅可以在此利用胚胎移植、体细胞克隆、原始生殖细胞应用等先进技术,对濒危畜禽品种进行适时、有效复苏;还可以有的放矢,高效配种,结合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每年培育1至2个国家级畜禽新品种。
有多少美味,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收录在农业部典籍《中国家禽志》首位的仙居鸡,古来多为台州仙居地区家家户户堂前屋后自然散养,当地有民谚“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透漏出这种肉质鲜嫩爽口、体态小产蛋好的特色鸡种,曾盛极一时。明太祖朱元璋尝后十分喜爱,因其爪羽喙均呈现黄色,故亲赐名“三黄鸡”,列为贡品。而今,若不深入探寻,难以尝到正宗。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在快和美味之间,人们一度做出了选择。可是,舌尖的记忆总是在提醒我们:有些滋味,靠的是岁月不急不慢的滋养。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浙江人餐桌上的“舌尖明珠”, 经历了千百年的驯化筛选、优胜劣汰,它们不应该是消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