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6658

产业概况 分类
深扒中药材“白术造富”神话:资本炒作导致价格连续上涨

  中药材在经历了去年的一轮大面积涨价后,今年以来,一些品种又开始了新一轮涨价,其中尤以白术表现抢眼。作为常用药材之一的白术,今年1月是70-80元/公斤,3月是160-70元/公斤,4月是180-200元/公斤,较三年前涨了约10倍。#比黄金还疯狂的白术#的话题就此冲上了热搜。价格狂飙之下不少人表示,自己大赚了一笔。“造富神话”背后有什么玄机?什么原因促使白术等中药材价格一涨再涨?什么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中医药全产业信息服务媒体中药材天地网数据显示,在河北安国药市,白术的价格自2023年1月起开始出现指数级上涨,从1公斤27元增长至9月的90元。在安徽亳州药市,价格走势与安国药市相近,4月20日每公斤价格为180元,是2024年年初58元的近3倍。

  安国药市一位交易员称,白术近年来价格持续走高。白术价格前几年是17-20元/公斤,然后一直上涨。2024年1月是70-80元/公斤,3月是160-170元/公斤,4月是180-200元/公斤,较2023年高点已经翻倍,较三年前涨了约10倍。

  这轮上涨也让中康云瓴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总经理、首席分析师贾海彬颇感意外:“2023年下半年,在中药材价格经历异常连续上涨后出现回落,预计要在2024年7月才会出现反弹。但中药材市场在2024年春节后就开始出现反弹,整体中药市场行情在2023年已在高位的情况下,较同期又上涨6.98%左右,其中的热点品种之一就是白术。”

  白术价格暴涨情况下,市场出现不少“造富”传言,有媒体报道称,当前一些社交媒体上关于“白术造富”的传言满天飞,真假难辨。自称来自河北安国市南张村的网友写道:“经营白术的,不赚一百万你都没资格上桌,更不能先动筷。”

  在某短视频平台,有不少账号在讲述某地经营者或者种植户“种50亩大赚200万元”的故事。其中一个博主称,有人有500亩地,因为是新手,所以入场只种植了50亩,结果大赚200万元。还有博主称,一名经营户在桃林中套种了40亩白术,也大赚200万元。

  一名中药行业的博主称,自己坚定看好白术价格后市,认为每公斤价格能上300元。他在视频里表示:“已经入手三车白术……不涨到300元我都不卖。”

  有媒体记者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已出现了掮客群体。这批人声称能够连接药材生产批发基地与下游客户,鼓吹买家出资压货白术,利用短线进出,炒作牟利。

  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问询详情时,对方表示,白术是他研究过能赚得到钱的品种,自己也压货近百吨。对于收益,他表示,一进一出大概一吨可以赚三万元。“在这轮‘中药材黄金二十年’行情中,不少‘小白’都跟着我赚到了钱,只要你相信我,我也有下游的客户,一定不愁卖。”对方说。

  在中药界,关于价格起落,有一个“涨三年,落三年,不涨不落又三年”的说法。

  药通网总编郑智文告诉媒体记者,中药材涨价是有周期性的。他说,此前20多年,除此次外,还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中药材涨价,分别是1999年至2001年,2009年至2011年。2023年的中药材涨价是从2020年春季开始的。

  郑智文认为,2023年的中药材涨价,首先是受疫情影响。“像金银花、板蓝根、广藿香等,因疫情需求拉动了价格的上涨”。此外涨价因素还包括种植户减种以及自然灾害减产等等。

  在吉林省白城市,种植、加工、销售关防风的药农陈明已从事该行业近十年。关防风又称防风,是常用大宗中药材品种。他透露,内蒙古、东北出现关防风大面积弃种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租大增。

  对于涨价的原因,卓创资讯调研显示,由于农作物价格处于近年来相对高位,地租基本维持上涨趋势,部分优质地块地租上涨较为明显,2023-2024年度东北平均地租在864.71元/亩(注:1公顷=15亩),较去年涨130元/亩(或17.69%)。

  陈明说,近年来玉米出产价格较高,利润充足,再加上生产周期只有100天左右,营收确定性强,当地农户多选择种植玉米。在经济压力下,陈明身边的很多药农开始止损,改种玉米。“据我所知,我们这边防风总共种了十几万亩地,有五六万亩地改种,占比差不多二分之一。”

  郑智文认为,一些长期低价中药材减种也会导致涨价。比如牡丹皮,牡丹的生长周期约5年。“种植5年,只能卖2000块钱,大家就不愿意再种植了。”所以很多药农弃种,导致了现在价格上涨。2023年价格涨幅比较大的党参、当归等,都跟前几年的低价减种有关。

  再就是自然灾害影响了中药材的价格。“药材产地从南到北都有,会遇到干旱、洪涝、低温、倒春寒等天气。”郑智文举例,比如2023年涨价的连翘,在开花时期遭遇自然灾害,产量减少,所以价格会上涨。

  在基本面之外,投机者的参与更是为药材涨价推波助澜。不少中药界从业人员认为,2023年中药材大面积涨价的原因,是有大量外部资本参与炒作。

  一位从业多年的中药商透漏,一些诸如炒房、炒矿、炒农作物的社会游资已进入中药材领域,选择产地相对集中且较为常用的一些中药材,以低价买入后故意大量囤积,等待高价卖出。药材经过多次转手后,价格被抬高了好多倍。某些实力更为雄厚的资本,还会将某些药材的货源垄断,囤货炒作,拉高药材市价。

  多年参与中药材经销的供应商张艺(化名)分析称,业界普遍认为,有外部资本从2022年10月就开始进入中药材市场。2022年产地受灾,他们就大量囤积药材,亳州等地很多冷库全都放满了中药材,大量中药材都掌握在个人手里。

  某中药材市场信息专家李自忠(化名)告诉媒体,游资主要分为外部资本和内部资本。外部资本来源比较复杂,甚至包括之前炒房、炒矿、炒粮食和生姜大蒜等农作物的资本。他们通常会通过中介平台对接仓库和冷库,寻求中间人代采购、代存储、代销售。

  张艺将资本称为庄家。他表示,庄家通常是资金比较雄厚,他们会集中炒作几个品种,大量囤积买断。同时也存在一些跟风的小资本,比如中国北方某地的中药材市场,最夸张的时候,知道消息的清洁工等都会拿钱进来炒作。

  李自忠也表示,外部资本很多采取建“老鼠仓”与加杠杆的行动。李自忠说的所谓“老鼠仓”,就是到处建仓,垄断货源。加杠杆就是将冷库中的货,加好几倍杠杆,将自己的货拿去抵押,然后融资之后再来买货。

  李自忠表示,就他的观察而言,2023年的涨价潮主要还是内部资本,包括中药行业内部的工业企业、采购商、经销商、小商小贩,甚至现在包括产地的种植大户都在炒作。其中,工业企业是最大的囤积商,能占到总囤积量的60%。

  “囤货一定是工业企业的普遍行为,也不能完全称之为炒作,有可能是为了预防涨价,进行适当囤货,有可能是集中采购投标,需要原料保障。当然也有为了挤压竞争对手的利润空间,低价买入后囤积。这就涉嫌操纵市场,但其中的度较难衡量。”李自忠说。

  一位上市中药企业采购工作人员透露,据他所知,参与2023年这一轮炒作的药企众多。药企有种植基地和采购来源,能够消耗掉囤积的药材,再加上现金流充裕,能够负担囤积带来的资金负担。

  今年来,部分中药价格继续上涨。对此,贾海彬分析,2024年参与炒作中药材的资本数量和去年相比有增无减,特点是参与的散户增多,更强调打短线。所谓打短线,就是小批量倒手或换买仓单,两三天一周左右就出手,赚几个点就抛,类似于买股票。该类散户在药材市场随时囤积随时抛售,给市场行情和原料供给造成极大不确定性。

  湖南怀化地区的诊所经营人员阿鱼(化名)说,现在诊所只在用户点名要用白术时才会进货。广东地区的消费者小幸(化名)说,她在2023年8月左右曾购买白术,价格为一公斤96元,今年4月,她在同一家超市购买,价格已涨至一公斤196元,商家告诉她“拿货贵了”。

  佛慈制药拥有独家品种“复方黄芪健脾口服液”,其组方中原料之一便是白术(炒)。3月11日晚,佛慈制药发布公告称,鉴于原材料以及生产成本上涨等原因,将即日起对主营中成药产品的出厂价进行调整,平均提价幅度为9%。

  多家医药企业的产品原料涉及白术,例如昆药集团的参苓健脾胃颗粒、修正药业的参苓白术丸、北京同仁堂的参苓白术散、太极集团的藿香正气水等。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昆药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昆药集团与地方药材基地有合作共建,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涨价影响。记者随后致电修正药业、北京同仁堂、太极集团、李时珍医药集团等中药企业,截至发稿暂未获得回应。

  在国家医保控费背景下,全国各省正在积极推动中药进入集中带量采购范畴。在协定好的采购周期内,中药企业需按照规定的价格与供应量向医药机构供货。白术等中药材价格上涨,压缩了中药企业的利润空间,此前已有企业出现集采中选药品断供情况。

  2023年12月20日,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中心发布三明采购联盟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采购办公室(下称三明采购联盟)下发的《关于取消4家企业中选资格并列入违规名单的公告》,涉及安国市普天和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安徽冯了性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山西振东道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

  三明采购联盟称,上述4家企业中选品种未能按约定采购量保障供应,经多次约谈督导,供应情况仍未改善。这些企业也因断供被取消中选资格并列入违规名单。中康云瓴在今年2月发布的分析文章指出,白术2023年减产,又有资金关注,价格大幅上涨,药企盲目投标,肯定会亏损严重。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药材具有三种经济属性:农副产品、工业品、药品。贾海彬告诉记者,中药材前端属于农副产品,后端又分属于工业品原料和药品,对应不同的管理部门,比较分散,管控难度大,且缺乏抓手和切入点。

  “中药材行业的规模和管理目前还处在一个散、小、差的状况,国家还没有进行计划管控。”中国中药材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委会专家、副主任刘红卫建议,首先,国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超大城市建立中药材战略储备库,进行“丰储欠补”,平抑中药材价格暴涨暴跌;其次,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医药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以数据引导产销和订单,避免盲目性导致的生产大起大落;再者,鼓励和引导中药生产企业自建或共建药材种植基地;最后,对重点中药材品种实施国家计划统筹与管控。“我认为真正需要国家重点关注的中药材大约在220个品种左右,实施中药材质量闭环管控与全程可追溯,保障基药目录品种的原料供应。”他说。

  与刘红卫的建议类似,多家药企也表示,在企业对重点原辅料开展战略储备采购的同时,国家可以建立中药材战略储备库,适时收储、放储,平抑市场价格大幅波动。

  另外,就在近日,云南5家企业13个中药材GAP(优良农业规范生产)基地通过评价。有行业观察人士表示,中药材GAP基地的建设,是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加强质量管控,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20多年前就开始布局上游的广州药企白云山和黄中药为例,其目前已拥有广东清远(穿心莲)、河南南阳(丹参)、新疆阿勒泰(板蓝根)等GAP基地。

  去年7月8日,针对当时中药材价格暴涨,中国中药协会曾专门发布倡议书,提出:“本轮药材价格出现较长时间的异常上涨,势必给中药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坚决反对、也绝不以任何形式参与到哄抬和操纵药材价格、投机炒作等扰乱药材市场秩序的不正当乃至违法行为中去。”

  有媒体报道,曾有视频博主鼓励暗访的记者对白术“压货压价”,记者询问这样做是否存在法律风险。对方直言,中药材属于农副产品,国家管控不了。

  对此说法,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表示,虽然中药材被归类为农副产品,但并不意味着国家不会对其进行价格管控。实际上,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以防止价格过度波动和囤积炒作等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市场优势地位、信息不对称等手段进行价格垄断、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行为。如果商贩继续囤积炒作中药材,可能会面临法律风险和相应的处罚。建议商贩在从事中药材交易时,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要进行囤积炒作等违法行为。”邓勇说。

  上游新闻综合广州日报、中新经纬、瞭望、顶端新闻、华夏时报等 编辑 苏航 责编 戴宇 审核 廖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pg模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