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的湖州南浔土润而物丰,自古为鱼米之乡。南浔天然条件优越却从不固步自封,桑基鱼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创新基因始终根植于农业。
创新的人,做创新的事。在这里,一群被称为“新农人”的年轻人,正用变革的思维和现代技术重新定义农业,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新农人带来农业新玩法。本系列报道将深入了解“新农人”的生活和工作,探索他们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设备等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同时也在努力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我们将通过他们的视角,观察农业与科技、环保、乡村振兴等议题的交汇点,展现新时代农业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我们将带您走进南浔“新农人”的世界,一同感受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农业的执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湖州市南浔区是全国重要淡水鱼产地,桑基鱼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全区拥有18万亩鱼塘,年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半壁江山”,淡水产品总产量长年居浙江省首位。
“我是山东人,研究生毕业就来了这里。对我们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来说,南浔渔业基础雄厚,年轻人大有可为。”在南浔区双林镇共富渔场项目的鱼塘边,王凌宇告诉澎湃新闻()。
这是王凌宇今年辞职创业经营的新“战场”。140亩的渔场,养殖水面有80亩,自动喂料机、增氧机都已到位工作,岸边果树林立、栈道围绕,自家养的几只小鹅穿行林中——说是渔场,更像是生态公园。
出生于1994年的王凌宇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攻读遗传育种专业,期间参与国家新品种“黄优1号”繁育工作。他说,最初读水产养殖专业是误打误撞,“我是由其他专业调剂到水产养殖的,进大学前我甚至不知道还有这个专业,可以说是水产选择了我。”
受长期坚守在一线的研究生导师影响,他对水产行业逐渐有了深入了解,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他意识到,“不管学什么,只要对行业充满热爱,专业和技术过硬,就可以让自己发光发热,实现价值。”
创业前,王凌宇就职于一家知名水产公司,担任湖州片区养殖主管,管理1000亩养殖面积。四年里,他带领团队扎根一线,风吹日晒、严冬酷暑。责任驱使下,虽然压力很大,但和一群师兄弟一起,持续研究投入并获得回报,倒也没觉得特别苦。
虽然现在公司前景、收入都不错,但创业的心始终在萌动。“趁年轻还是想自己闯一闯,此前积累的一些想法理念,自己创业就可以实操落地了。”今年4月,王凌宇成立浙一渔业(湖州)有限公司,运营双林镇共富渔场项目,计划引进全雄鲈鱼、全雄马口鱼等新品种,建立标准化健康养殖标准及开展稻渔模式新探索。
澎湃新闻采访王凌宇时,他正忙着给渔场活动板房装热水器。“干我们这行,吃住都得在鱼塘边,但好在我也不喜欢热闹,一心一意守着渔场,也乐得自在。”他说。
4月,为鱼塘做完养殖环境后,鱼苗就被放进去,现在已经长到每条2两多,预计今年9、10月就能上市销售。“采用普通养殖技术的鲈鱼,要等到11月才能销售,但是市场价格周期一般在9月达到高峰,所以用一些科技手段,可以提前上市,渔民收入也会相应提高。“王凌宇说,区别于传统鱼塘养殖“全凭经验、水质全靠看”的方式,他目前做的,一方面是降低养殖成本、控制养殖风险,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尽量避免抗生素使用,养出更健康的鱼。
每天清晨5、6点,他起床后就要去巡视鱼塘,给鱼喂第一餐饲料。同时监控水质,根据检测结果“调水质”。一圈下来已经快10点了,没多久又要喂第二餐了。如果遇上刮风下雨,更要上心,增加巡塘频次。
王凌宇的手机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鱼塘的放苗斤数、规格、投喂时间、饲料量、水质等数据。他说,固然科技监控手段已经可以让水产养殖更高效省力,“但养鱼吧,就像养小孩,免不了操心,总想着多关注一些。”
关于创业的预期,王凌宇很乐观,期待着今年首批上市能获得不错的收益。但除了经济效益,他也有更大的愿景:“我的鱼塘搞起来后,周边不少老养殖户来参观,我会向他们学习经验,也会把一些技术告诉他们。和我渔场名字一样——等我经过自身实验形成一套比较有价值的养殖方法后,我希望用年轻人的新想法、新模式,来带动我们整片渔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pg电子模拟器试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