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水人参”之称。周期短、利润高的台湾泥鳅近两三年成为养殖热点,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2013年下半年至今,台湾泥鳅苗的繁育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牟礼镇木森林农场负责人孙学林就是其中之一。
“我还年轻,不想变成‘废人’, 我想把养殖基地做大做强,带动周边水产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虽然年过50,但孙学林依然保有年轻的心态。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看央视7套和财经频道的创业类栏目。看到比自己年长的人也努力拼搏,创业成功,他深受鼓舞,并于2013年初投资数十万元在牟礼镇花碑水库新建了40余亩繁养殖基地。
3月29日,记者来到木森林农场,只见一大片水域分隔成了若干个小池塘,泥鳅在水中愉快地翻腾觅食,空中设置了防盗网,防止白鹭等水鸟偷吃泥鳅。“池塘进排水口要设置防逃网,阻止泥鳅逃跑或野杂鱼进入池塘。池塘中设置鱼溜,便于捕捞和高温季节泥鳅避暑……”谈到泥鳅养殖窍门,孙学林滔滔不绝。
孙学林表示,台湾泥鳅除了常规的池塘养殖,还可以室内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水生动植物共生等养殖模式。其中稻田养殖种养循环模式尤其值得推广,泥鳅充分摄取水中饵料、杂草,减少养殖成本,排泄物可做水稻肥料。此外泥鳅活动可帮助水稻松土,促进水稻根系生长。稻田养殖泥鳅节水节地,农户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
2015年,孙学林先后在邛崃、温江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拿到了初级合格证。“没想到这把年纪还能进学校,我感到很幸运。”孙学林感概道,培训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拓展了自己的思维,学到了经营管理、鉴别农产品真伪等知识,让他受益匪浅。其中关于互联网+农产品的讲座让他印象深刻。培训结束后,他立即购买了智能手机,下载了微信,与同学建立微信群,大家相互交流技术和市场信息。他说农业项目也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创新才能发展壮大。今年他要申请职业农民中级培训,让自己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孙学林的前半段人生可以说一场“戏剧”。90年代,他是大型养猪专业户,随后经商,卖摩托车、开加工厂等,财富逐渐积累,差点成了百万富翁。但后来因沉迷赌博,几年内,孙学林不仅输光了家中积蓄,还欠账30多万元。
女儿要养、欠账要还,孙学林“浪子回头”,决定进藏打工。异乡的日子,他努力赚钱,2009年,孙学林回到家乡,还清了欠账,买了一套房子,女儿也毕业工作了。
“我自由了,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后来,我看中了泥鳅养殖。”之后的日子,孙学林与妻子到隆昌县干起了他的“泥鳅业”。通过自身不断实践、总结,孙学林养殖技术突飞猛进,养殖场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在2013年,他动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却遭到家人的反对:“你都是五十好几的人了,还回去吃那个苦做啥子嘛,身体要紧!”
然而,孙学林却很固执:自己才50多岁,总得还去干些什么事才成吧。而回家乡发展农业产业,既有较好的收益,也能帮助想要增收的乡亲,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他在牟礼镇创办了木森林家庭农场,从事泥鳅养殖和养殖技术开发,泥鳅苗的繁殖、培育、销售以及养殖技术指导服务。
“台湾泥鳅是人工选育品种,与本地泥鳅比,具有免疫力强、生长周期短、个头大、不钻泥、肉质细嫩、药用价值高等特点。”提起泥鳅,孙学林可谓如数家珍。他向记者说,本土泥鳅从水花(幼苗)到商品规格(每条20克))需要一年左右,而台湾泥鳅只需要三四个月,这就意味着,每年可以养两批。在充分调研了市场需求后,2014年,他花大价钱引进了台湾泥鳅,进行繁养殖事业。
拓展业务,光靠自己一个人肯定不行,这是孙学林创业的心得体会。于是,让周边养殖户接受台湾泥鳅,便成了他的一项重要工作。接下来的日子里,孙学林和妻子用了3个多月时间,走遍了邛崃及新津、蒲江等地的水产养殖户,在了解本地泥鳅养殖的品种、生长特性的同时,推广自己的新品种。
当然,推销需要“策略”。面对养殖户的顾虑,孙学林承诺:如果养殖台湾泥鳅亏损,免费赠送第二批幼苗。“我对自家的品种有信心。”孙学林说,为了提高养殖户积极性,他免费为客户提供养殖技术、科学管理等服务。养殖泥鳅多年,他结识了许多泥鳅养殖户和收购商,通过这些朋友,能随时掌握市场动向,定期为客户提供市场价格信息、介绍买家。
去年底,前进镇的养殖户高天利养殖3亩多台湾泥鳅,在孙学林的指导帮助下,喜获丰收,赶上春节的好价格,净赚6万多元。今年3月,高天利又预购了200万苗。
试养后客户都非常满意,2015年木森林出售泥鳅水花苗8千万尾,规格苗3千万尾,现已发展为年孵化泥鳅苗3亿尾以上的能力。
每天早晚喂泥鳅,跑销售,一步一个脚印,事业在忙碌中发展,孙学林很开心,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谈到创业中的困难,孙学林一笑置之。“不被困难吓倒,才能克服困难。只要抱着这样的心态,任何困难都不算困难了。”pg电子游戏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