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在阅读教学中,我也深有感悟。
很多家长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我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一次《杨氏之子》的教学,让我对“朗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杨氏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请了好几位小朋友,有的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的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座位上的小朋友也是议论纷纷,两方各有各理,势均力敌,都在等我的最终“判决”。我微微一笑,迟迟不张嘴,他们很是着急。思考了一下,我说:“这样吧。既然是对话,我们就来个情景再现,好不好?也许读着读着,你们自己就知道了!”大家听了,兴趣盎然,立马准备好了各种“水果”,还有“孔雀”。小朱上来了,大摇大摆,撸起胡须,指着“杨梅”老声老气,趾高气昂地说道:“此是君家果。”而小唐则稚嫩,奶声奶气地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还没说完,小葛坐不住了:“老师,她读得一点不好,杨氏子可不怕孔君平,你看他唯唯诺诺的样子,不对,不对,看我的!”“请问小葛,你是如何看出杨氏子的‘不唯唯诺诺’呢?”“这还不简单,你看‘应声’二字,人家很明显胸有成竹,早就知道如何应对你了,说话的时候那可不得挺直腰杆!”于是又来了一个机灵敏捷的“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小邱也坐不住了:“老师,不对不对,你听我给你读一读!”较于小葛,她又稍微收敛了一些,很自信,但也有些许谦逊、礼貌。“为何这样读呢?”“你看‘未闻’二字,不是让整个回答的语气委婉了很多,所以我觉得杨氏子是个有礼貌又机灵的孩子!”读到这,我感觉他们已经慢慢读懂了人物形象,不过关于“家禽”还有小朋友没弄明白呀!正方主战派小戴起来了:“你们呀,都有点本末倒置了,意思还没明白呢,还在这体会感情!”听到这里,我有点哭笑不得,果然是“理工科男”:“你们注意一下我的音调和手啊!”只见他扮成一位智者孔君平指着杨梅:“此/是君家/果”,又扮成小聪明杨氏子指着孔雀:“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反复读了“君家/果”、“夫子家/禽”,大家异口同声:“原来是这样啊!”我顺势总结道:“看来大家都明白了,这里的‘禽’指的是鸟类,不是指我们平时的家禽鸡鸭鹅。”同时,我也出示了板书:
整整一节课,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读着读着,“披文入情、披文入意”的效果也都达到了!
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
事实上,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对文字有如此的敏锐度,也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像《杨氏之子》一样一下就能吸引孩子,所以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才真的是至关重要!就像于老师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于老师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于老师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一层层的引导,真的就做到“意文兼顾”了!
希望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也可以像于老师一样真正静下心来读懂教材,读出味道,少一些“套路”,多一些“品读”,也许我的语文课就真得简单高效了!pg电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