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6658

新闻中心 分类
大国乡村新进境——迈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一程发布日期:2024-10-20 浏览次数:

  pg电子模拟器试玩在线2022年10月16日,金秋,北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宣示,响彻人民大会堂。

  从理想到现实,从“跟跑”到“并跑”,中国和中国人民在百年探索中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古老农耕文明在新时代迈上重焕荣光的新征程。在这条道路上,大国“三农”皴染着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色。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一年来,农稳粮丰,乡村和美,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农业农村升级发展;一年来,农民增收渠道更广,“土特产”发展更强,乡土大地焕发蓬勃生机;一年来,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共进,大国乡村迈上新一程、实现新进境。“三农”发展的丰硕成果,成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坚实底气和强劲动力。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我第一次外出考察去了陕西延安、河南安阳看乡村振兴,一路思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现场,习的一番话语重心长。

  一路调研,一路思考,一路指引。从我国大陆最北端的边境村庄,到南粤海岛上的种苗基地,从年轻人扎堆创业的江南古村,到更有“科技范儿”的河套平原,回顾习一年来的“三农”足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更明、思路更清。

  这当中,有对战略全局的深远谋划。“广东要发展,不仅要靠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这些地区也要联动发展。”不只是广东,“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促进共同富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先富起来的地区要“走在前、做示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又要先富带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拉一把,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这当中,有对强农振兴的科学引领。“耕海牧渔”“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探索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我国地大物博,各地资源禀赋不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找准适合自己的路。

  这当中,还有对点滴民生的深情牵挂。“我心里一直惦念着灾区的人民群众”“东北天冷啊,冬天可不能挨冻”“最大程度减少农业因灾损失”,今年9月和11月,习先后到黑龙江、北京、河北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千家万户的事、父老乡亲的话,都在大国领袖心里。

  一处处足迹,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远思量;一句句叮嘱,是加强“三农”工作的响鼓重槌。

  中国式现代化蓝图中,“三农”地位更重要、作用更重大,高质量发展要求更迫切。在重大战略思想引领下,希望的田野上结出累累硕果。

  13908.2亿斤!12月11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又是一个丰收年,又是一张“高分卷”!

  至此,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连续的“稳”,绝不是理所当然。要知道,每一年的丰收背后克服了多少风险挑战,蕴含着多少锱铢必较的努力,凝聚了多少重农强农的经验!

  今年亦是如此。变织的世界中,不确定性成为常态,全球米价升至近12年来最高水平,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我国粮食生产遭遇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挑战。在这样的内外部环境下,中国粮之所以能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是因为我们有坚持重农抓粮的战略定力,有立足中国实际推进现代化的战略智慧。

  底气更足——新建成高标准农田约6050万亩,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大豆和油料作物面积达到3.5亿亩以上,大豆产量连续两年创新高,一批“补短板”农机具成功研制并加快部署生产一线,聚力攻关农业“卡脖子”技术,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数已超过107万个。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成为中国粮多灾之年逆势丰收的自信来源。

  成色更绿——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资金74.02亿元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297个试点县累计收集处理固体粪污4388万吨、液体粪污6216万立方米,全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到7.5万个。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不断擦亮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底色。

  思路更宽——树立大食物观,丰富食物供给,肉蛋奶果菜茶量足价稳质优,海洋牧场建成数量达到300多个。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截至目前已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粮食合作关系,进口渠道日趋多元,品种更加丰富,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一年的“三农”发展成绩远不只是几组数字,将其放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中,才更能显出价值。它度量着农业大国由大而强的前进方向,标记着特殊国情下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选择的积极作为,更彰显着农耕文明与现代化结合带来的大国“三农”自信。

  炮声隆隆,粉尘遍地。20多年前,浙江安吉余村的村民们也许很难想象,今日之余村,青山环绕、满目苍翠,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来此创业就业,迎来了充满活力的“逆生长”。

  余村之变始于“千万工程”。这项缘起于乡村环境变革的探索,催化带动了生态变革、产业变革、社会变革,成为乡村振兴的“试验田”、中国梦的“起手式”。

  历史的巧合就是这样妙手偶得,又充满深意。“千万工程”20年前埋下的伏笔,照进今日之中国乡村,不仅深刻地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乡村、怎样建设乡村、要建成什么样的乡村”这一历史课题,更是对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5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实践求索。

  这一年,在被“千万工程”点亮的广袤乡土大地上,我们看到了无数璀璨星光——

  乡村文化日益复兴。在贵州,“村BA”“村超”成为跨越城乡中外的乡村文化品牌;在海南,“村排”撬动超2.6亿元旅游收入……全年举办2万余场全国“村晚”,吸引约1.3亿人次参与,掀起全国乡村文化热潮。

  乡村活力全面迸射。“土特产”蓬勃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今年前10个月,9.4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35万亿元。全国超过15万个乡村快递服务站点编织出一张全新的运输网络,中央厨房、农商直供、数商兴农……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乡村潜能持续激发。前三季度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同比增长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前三季度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农业农村成为内需增长新动力。

  城乡发展深度融合。累计建成超4000个县域医共体,见证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发布“乡味”浓郁的109条精品线个精品景点,累计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953个;今年前11个月,各地共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1090.5亿元,提升8213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不断刷高期待值的中国乡村,正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当乡村的未来更值得期待,大国文化自信由此升腾,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023年12月,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嘉宾相会中国广州,参加“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自2013年创办以来,这一会议与中国一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

  读懂中国,关键是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回答好中国式现代化命题,必须深刻理解“三农”问题,全面把握“三农”发展的时与势,找准中国“三农”的新坐标。

  我们应当看到,这一年中国经济克服困难、顶住压力取得好成绩,关键是“三农”“压舱石”稳中向好。稳就业,主要是进城务工群体的就业要稳;稳物价,核心是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要稳;稳预期,基础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要足。“三农”之稳,来之不易;“三农”之稳,重如泰山。

  我们必须看到,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三农”工作有特殊重要意义。完成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惊险一跃”,必须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农”是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补齐农业农村这个全面现代化的短板,能释放出巨大潜力。

  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三农”发展还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能松劲歇脚,务必加力向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个别国家对中国的打压遏制升级。我国国内大循环依然存在堵点,还存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除了要直面外部风险隐患,“三农”自身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资源约束逼近“天花板”、部分大宗农产品面临进口压力、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工农城乡差距依然明显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迫切需要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以来我国“三农”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根本原因在于重大战略思想的领航引路,在于有效对路的惠农强农政策。在习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指引下,我们紧紧抓住党领导“三农”工作的制度优势,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重农抓农工作体系,让重中之重战略落地生根。迈上现代化新一程,必须将其坚持贯彻下去。

  关关难过关关过。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壮大,“三农”工作也是如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三农”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必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跨急流过险滩,让有利机遇成为发展胜势。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中国“三农”已翻开新的章节。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12个字的新要求,彰显出新的形势下对稳与进的辩证思考、对时与势的深刻把握。稳是进的前提和基础,进是稳的方向和目标。没有稳,无法进,没有进,难以稳。变织的世界中,需要稳基础、稳局面、稳势头;强国建设的征程上,需要进速度、进质效、进动能。稳不是被动守成、故步自封,进也不是忽略安全、急躁冒进。要在稳的基础上取得新进展,在进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稳。

  具体到“三农”工作中,怎样稳,如何进?不仅要落实好总基调总要求,还要尊重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结合“三农”特点,既保持战略上的稳定和连续,又在战术打法上更精准、更灵活、更有效。

  该进的要抓紧向前推进,以乡村振兴的新作为,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作为全面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环节,“三农”工作要奋起直追,抓紧时机干起来。农业科技创新要加力突破,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三农”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化推进,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更好满足升级后的多元消费需求。乡村建设补短板要扎实推进,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往户延伸,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

  该稳的必须坚定不移稳住,以“三农”工作的稳中向好,巩固夯实安全发展的基础。对一些事关根本、原则、战略的问题,必须要有守牢底线的定力。无论“进”到哪一步,粮食安全的底线不能突破,农民的利益不能损害,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根不能动摇。要始终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原则,保持历史耐心,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留住乡风乡韵乡愁。

  发展路径上,要以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内生动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要靠改革增强乡村“造血”功能;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改革打通城乡循环堵点。用好农村改革法宝,关键在于统筹。要统筹立和破,积极主动地把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立”起来,在此基础上,稳步实现传统产能、落后模式退出。要统筹城与乡,破除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能进城愿进城的,更快更好融入城市。

  工作方法上,要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和本领。说一千道一万,再好的政策和法宝也要靠落实。要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要善于总结有效工作经验,掌握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科学方法,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统筹“稳”和“进”中抓好落实。一方面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化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资金资源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方向,促进乡村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问题,办成一批实事,将好政策转化为农民可感可及的实效。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不仅是自身机遇,也将成为世界增量。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让我们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贡献更多“三农”力量。


本文由:PG电子模拟器果蔬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