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6658

新闻中心 分类
「教育强国」戴木才: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布日期:2024-10-19 浏览次数:

  [摘要]从欧洲兴起的现代化迅速席卷世界,成为一种持续性、动态性的世界性运动和历史发展潮流。一般而言,世界现代化运动大致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在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失去了前两次发展机遇,及时抓住了第三、第四次发展时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极大改变世界现代化的已有版图,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世界现代化运动,如果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历经宗教改革运动、科学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的观念现代化、思想现代化算起,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即使从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体——首批现代国家的形成算起,或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蒸汽机工业革命算起,也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从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到,“现代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入近现代以来的一种历史现象、世界潮流、发展过程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总体性描述。可以认为,自从世界历史形成之日起,中国就是世界中的中国,中国就不可能离开世界而封闭独立地发展,即使闭关锁国也是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的;世界也不可能没有中国,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没有中国的世界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化发展与世界现代化运动之间的关系,是新时代思考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和重要前提。

  发生在两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分水岭,标志着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欧洲社会完成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根本转变。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发展历程看,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大致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这四次工业革命相对应,相继发生了世界现代化运动的三次浪潮,正在经历第四次浪潮。而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失去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的历史机遇,及时抓住了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的历史机遇。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现代化潮流大致是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发生蒸汽机革命,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引起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国际交往和国际联系,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人类社会从此进入工业文明,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农业文明的面貌。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首先是从英国开始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初步工业化的国家。这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是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以及煤和铁在工业上的广泛使用,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划时代影响。随后,由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向世界其他国家扩散,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等也先后完成工业化进程。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是这一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技术成就,它把人类社会带入“蒸汽时代”,从而使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农业文明时代的工场手工业逐渐被机器大生产所取代。这一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形成了西方新兴的工业国与亚非拉传统的农业国的分化,以及欧洲新兴的工业国对亚非拉传统的农业国的殖民化和半殖民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形成了世界上富强国家与贫穷国家的分化。

  以往的经济学家主要把工业革命看成是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问题,或者主要看作是生产结构的问题。随着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够完成,并不仅仅是由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引起的,并不仅仅是工业革命、科技革命自发推动的,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大变动、大转型的问题,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虽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必须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紧密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双元革命乃至多元革命,即由经济大革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和社会大革命共同推动的。换言之,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是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思想革命和社会革命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巅峰时期。由于沉溺于农业经济、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发展阶段这一所谓的“盛世”时期,大清王朝傲慢于世,闭关锁国,没有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的历史机遇,于是不可能推动中国的农业经济、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向工业经济、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的转型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期,美国、德国发生了铁路革命、钢铁革命、电力革命以及化石能源革命,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发报机等相继问世。尤其是内燃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从此进入电气时代,并在信息革命、资讯革命中达到顶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是内燃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由此促成了世界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使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殖民体系得以建立和形成,全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美国、德国抓住这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的机会成为世界强国,尤其是美国从此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至今,已达100余年,英国因为失去这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的机会,从此被美国、德国甩到了后边。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进一步增强了人类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信息得以快速传递和交流,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加强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由内燃机和电动机带动的“电工技术革命”,带来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极大提高,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表现在新式炼钢法、电力广泛应用和新能源的利用、新产品的发明、新机器的使用等方面,轻纺工业地位被重工业取代,欧洲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地区并向周围地区和全世界成功扩散,现代化的范围跳出欧洲地域,向北美洲和亚洲发展。在这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中,美国成为世界上的新兴工业国和又一个世界经济中心、科学技术中心,综合经济实力超越英国。同时,开始形成多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经济形态仍在扩散和强化,成为现代化的边缘国家或地区。世界的贫富分化、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快速扩大。有资料显示,这一时期的工业品生产能力提高了40倍,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世界人口增长了一倍多。这一次工业革命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带来巨大变化,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发展出现不平衡乃至严重失衡,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造成了深远影响。同时,由于这一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导致了二氧化碳的大规模排放,也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掠夺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正处于腐朽没落的晚清王朝时期和辛亥革命的发生时期。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不畏、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虽然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顽强意志,但都没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农民阶级推出的太平天国运动旧式救国方案,以及开明地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推出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新式救国方案,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指导思想、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正确道路,先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一时期,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无能,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入侵,国家战乱不已,政治动荡、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中国又失去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的历史发展机遇。

  pg模拟器

  第三次工业革命大致始于20世纪后半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信息革命,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信息时代。这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又一次创新和快速发展,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为标志,出现了合成工业、核工业、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航天工业和激光工业等,在很多生产领域实现了工业生产方式的全面机械化和自动化。不断进步的生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与技能,改进了劳动手段,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变了以往人类主要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加迅猛发展。这是一次真正全球性的深刻变革和现代化大浪潮。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之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出现了第一次世界规模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出现了近30年的停滞与徘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能源、新的物质技术、人工合成材料、微电子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迎来了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的转型升级,而且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加速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向全球的扩散,对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形成了全面的冲击。高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相结合,使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巨型跨国公司和全球化产销网的出现则直接引起世界经济发生结构性的重大变化。同时,全球经济与全球政治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世界现代化呈现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一方面,资本主义各国发展出现不平衡,国际地位发生新变化,美国从此称霸世界。另一方面,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抗衡斗争中,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生产关系和国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时至今日,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的关系,虽然众说纷纭,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则直接瓦解了帝国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发展中国家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对现代化的探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世界经济体系出现再分工,发达工业化国家由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转型升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对非工业化国家形成扩散性冲击。而独立后的大批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也希望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试图以民族自主性与政治主导性来实现现代化。这些国家以政治变革引导经济变革,以对外开放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甚至举全国之力推行工业化,力求以赶超模式实现“后发型现代化”。

  中国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中的典型发展中国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正处于“”时期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的严重挫折和损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的理论和实践是完全错误的,“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改革开放后,中国深刻反思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左”的错误,全面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时把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使中国及时抓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的历史发展机遇,从此大踏步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大致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国、德国、中国为代表的科技强国大国发生了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的全新技术革命,在全世界形成了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标志的又一次现代化运动和世界浪潮,人类从此进入网络化、智能化时代。这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是网络化、智能化通过设计、模拟、融合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建立一种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从而使集中式控制的模式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模式转变,用可持续方式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让产品有更好的体验。在网络化、智能化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将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也将发生改变。与前三次工业革命明显不同的是,工业化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核心地位受到巨大挑战,在现代化国家国民经济总量中工业经济的比重出现持续下降势头,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就业人口成为劳动人口的主要部分。此外,少数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开始下降,出现“非城市化”现象。

  也有人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是由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推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它以高科技产业群崛起为主要特征,信息化技术向传统产业快速渗透,大大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世界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史上,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现代化发展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可以说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两者几乎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

  这一时期,是中国加入WTO后的深化改革时期和进入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一股强劲发展力量,凭借网络化、智能化的科技力量,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2]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并把“高质量发展”看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3]中国将紧紧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缩小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差距,乃至成为这一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

  以1840年战争为标志,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屈辱和衰败的近代史。拥有古老文明、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被率先迈入工业文明和实现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终结了昔日辉煌。近代思想家冯桂芬感叹道:“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校邠庐抗议》)与这一历史进程相伴随,无数志士仁人开始了不懈探寻救亡图存、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开始了寻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最初以晚清王朝的一批官僚士大夫为代表,一方面积极寻求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纷争缓和,一方面积极尝试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举办洋务、兴办民族工业。然而,由于没有触及腐朽没落的专制政治统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颓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再坠入深渊。从1840年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晚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急速衰退,跌入渊底,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战争后,中华民族尽管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国门,被动地融入世界历史和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之中,但是对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也作出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从战争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优秀人物都曾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农民起义、学习洋务、政治改良、政治革命等各种方案轮番出台,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方案和尝试大致包括三大类型:一是器物图强方案,主张在不变更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仅仅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来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如洋务运动;二是改良图强方案,主张部分地变更封建政治专制制度,仿效英国、日本等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共和国,如戊戌变法;三是革命图强方案,主张彻底推翻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彻底扫除政治障碍,如辛亥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方案和尝试,都是对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积极探索。孙中山说:“革命之目的,非仅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颠覆满洲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依当时之趋向,民族方面,由一民族之专横宰制过渡于诸民族之平等结合;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循是以进,必能使半殖民地的中国,变而为独立的中国,以屹然于世界。”[4]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尝试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缺乏对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深层次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科学解答,缺乏对实现现代化与民族复兴所依靠力量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时,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也表明,资产阶级并不能领导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走上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发展之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梦也为复辟帝制、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入侵所破灭,中华民族求索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屡屡被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所打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一穷二白、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历史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也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历史过程。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西欧、北美包括亚洲的日本之所以最早跨入现代化的门槛,之所以都有着资本主义的共同本质,尽管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都是由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当沉睡中的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炮声惊醒时,已经失去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发展机遇,已经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历史证明,要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沿袭西方式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显然行不通,必须另辟蹊径。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不屈不挠的艰辛探索,经过新文化运动尤其是五四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选择“走俄国人的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立中国,将中国引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在同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性竞争的过程中,新中国首先是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然而,在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成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导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到巨大挫折。中国通过深入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成功实现连续4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攀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等的普遍关注。这一事实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闯出了一条人类社会通向现代化发展的新路,既避免了资本主义通过侵略、掠夺和殖民给人类造成的痛苦经历,又克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苏联模式”存在的高度集权、高度统一的体制弊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顺应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同时,这也表明并不是只有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样能够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也不是只有“苏联模式”,而是可以开创出通向现代化的更多的模式。

  中国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客观规律相联系的,有着自身运动、发展与变化的特点,不是由哪一个人、哪一个群体、哪一个政党主观意志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中国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历史使命等具体实际出发而开创出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句法结构中,可以看到“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的限定词、修饰词;“社会主义”既指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又指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社会主义实践运动。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而且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相比也具有民族性、特殊性的区别。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选择“走自己的路”而走出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地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基本结论和宝贵经验,也是中国融入世界、与他国交往的方式。世界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没有真正独立的国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主,一个没有真正自主的国家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独立。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争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主权,争得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的权利地位,会有真正的“独立自主”;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新时期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又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走自己的路,会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把中国由不合格、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成合格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已明确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非常明显,不仅历史背景、世界环境和现实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发展不可能照搬已有的现代化发展经验,而且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完全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必然具有探索性、独特性和超越性。

  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成为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现代化的已有版图,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带领中国人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成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世界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世界不可能没有中国,中国也不可能脱离世界;世界将以不同的方式走进中国,中国也必将以全新的方式融入世界。今天的中国,正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形象融入世界的,中国业已成为全球化时代逐渐形成的全球格局、世界格局、国际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现代化运动史上,中国式现代化没有先例。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在这样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亘古未有的。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到,在当今世界大概约有30个国家已经或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地域面积看,中国国土面积与美国差不多,然而在人口规模上中国却比欧洲、美国、日本等国人口的总和还要大。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的《2023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的数据统计,全球人口规模为81.16亿。欧洲、美国、日本等的人口规模总和在12亿左右(其中,欧洲、美国、日本等的人口规模分别是约7.28亿、3.39亿、1.26亿。另由欧盟统计局在2023年1月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27个成员国的人口规模为4.48亿),占世界人口总规模的14.8%。据2024年1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2023年末中国的人口数量为14.1亿。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在14.1亿人口的巨大规模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占世界人口近17.4%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将超过已经实现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和,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现代化的已有版图,极大地提高世界实现现代化的人口比例。

  显然,这是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世界性大事件。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背景和发展逻辑可以看到,无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前期被动地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还是在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主动地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势,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创,不仅具有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具有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式”,而且必然具有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具有现代化发展的“世界式”,是世界现代化运动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世界式”发展+“中国式”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现代化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方面看,中国式现代化显然应该具有而且首先应该具有世界现代化运动发展的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体现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要求。否则,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更不会有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民族性”,而且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的“世界性”,是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808.

  [2]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5.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文由:PG电子模拟器果蔬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