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有多牛!齐国十大思想文化巨著,每一部都是光照千秋。兵学成就稳居先秦各国之冠。
淄博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期文化经历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淄博市临淄区作为齐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达800年,被誉为“海内名都”。
pg电子模拟器试玩在线
春秋战国时期,临淄有着“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辉煌,诞生了众多震铄古今的人物,而那些光照千秋的思想文化巨著,更是影响了整个历史。
工商名都临淄作为齐国都城,向以工商发达而著称。《盐铁论·通有》记载:“齐之临淄……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
齐国开国之君姜子牙对临淄的繁荣有开创尊基之功。最初封齐建都时,齐地是“地舄卤,少五谷,人民寡”(《汉书·地理志》),环境非常恶劣。为了生存和发展,姜子牙通权达变、因地制宜,采取“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大力发展经济的立国方针。从而出现了后期“冠带衣履天下”的辉煌局面。
春秋时期,管仲继承了姜子牙工商立国的经济方针,大力发展盐铁业,实施对外贸易及优惠政策,致使“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据记载,此时的临淄财力充足,市场繁荣,人口众多,已有4.2万户,约21万人,成为五霸之首。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更是成为经济繁荣、市场林立、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战国策·齐策一》有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其富而实……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此时临淄居民已达35万之众。
到了汉代,临淄依然保持着十分繁华的状况。《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言:“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此时的临淄人口,约有50万之众,比西汉王朝的首都长安还要繁荣,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被后人誉为古代“东方罗马”。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临淄之所以光耀于中华历史,不仅在于它是齐国都城,而且是齐文化发祥地。如今的淄博市临淄区及其周围地带,因文物古迹浩繁,被誉为“地下博物馆”。
《管子》是齐文化的经典巨著,是管仲学派的众学者们世代相传、累积成籍的成果,既有管仲思想的记录和发挥,又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运用,是一部经邦治国的百科全书。
《管子》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等各观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哲学、管理、教育、科技、民俗等诸多方面,集中反映了齐文化务实、变革、开放、兼容的特色和精神风貌,体现了以管仲为代表的一批齐国先哲的智慧。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管子》,是西汉刘向编定的。当时定为86篇,后佚失10篇,现只有76篇,内容分为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哲学思想与科技思想等5个方面。
以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言行为中心内容。它既是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又是以传人为主的轶事小说。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贪图享乐,以及生活俭朴、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运用夸张、虚构、对比、衬托等手法,使本书极富有故事性与文学色彩。
《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时代,全书共8篇,后为刘向校编。除《内篇》六(《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尚有《外篇》二篇,题为“重而异者”和“不合经术者”,8篇内容几乎全部记叙晏子的立身行事。
《晏子春秋》全书共215篇,包括188个小故事,长者五六百字,短者仅30余字。塑造了崇礼爱民、廉洁勤政、能言善辩等鲜明性格特征的艺术形象——晏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书中的“晏子”已不完全是历史上的晏子,他主张以“礼”维持国内的安定。主张薄赋敛,省刑罚,实施宽厚仁慈之治,主张以节俭力行取信于民。提出了“重民、恤民、济民”的政治主张及措施。
《齐民要术》为北魏贾思勰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在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书在前代农学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近400年间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尤其是以临淄为中心的齐地农业的科学技术。
贾思勰,南北朝时北魏人,农学家、食品科学家、农业经济学家。6世纪前半叶,当时的齐郡益都(今潍坊寿光市)人,曾任冀州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境)太守,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活动的地域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其著书的根本目的在于“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如何使得民众生活安定,使他们生活富足和得到良好的教养。
《齐民要术》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内容,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农学类目作了较为合理的划分,全书11万多字,其中正文7万字,注释4万字。
《甘石星经》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一部天文学著作。作者为当时的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著有《天文》八卷,两书合称《甘石星经》。
甘德,战国时齐国人,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他测定的恒星有118座。石申,约生于公元前4世纪,又名石申夫,战国时代魏国天文学家、星占学家,著有《天文》八卷、《浑天图》等。他测定的恒星有138座。
《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记录了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以及它们的出没规律。书中还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有121个的位置现在已经被测定。甘德还用肉眼发现了木星的卫星,比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09年用天文望远镜发现该星早2000多年。甘德和石申都发现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他们把行星从顺行到逆行再到顺行的视运动轨迹十分形象地描述为“已”字形。
《考工记》是一部记录齐国政府制定的关于指导、监督、考核官方手工业、工匠及奴隶生产工作制度,具有“齐国官书”性质的手工业技术与工艺典籍,经齐国人之手完成。约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
《考工记》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是我国最早的手工业科技巨著,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价值极大。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分五章:总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下卷分三章:刮摩之工、搏埴之工、攻木之工。
《诊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案典范,开了中国医学临床病案记录之先河,对研究古代医术、探讨医史、启迪后世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诊籍》的作者为西汉临淄人,约生于公元前215年。因曾经做过管理齐国仓库的小官,故人们尊称他为“仓公”。《诊籍》内容详尽全面,包括了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贯、病状、病名、诊断、病因、治疗、疗效、预后等等,是医学研究中颇有参考价值的珍贵资料。
但由于淳于意创作《诊籍》的初衷是便于自己备忘、参考,再加上年代久远,所以其原作并没能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出自《史记》的记载。《史记》中记载了《诊籍》中的25 例病例,其中治愈 15 例,不治 10 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等。
《诊籍》所载的治病方法有针灸、药物、食疗等,涉及的方药有下气汤、火齐 (剂) 汤、苦参汤、莨菪药、消石、芫花、米汁、药酒、柔汤、窜药、丸药、半夏丸等,尽管有些方药的记载不具体,但法理自通,且有创新。
中华兵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齐国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稳居先秦各国之冠。齐国杰出的兵家人物最多,姜太公不仅是齐国兵学,而目是整个中国军事文化的开拓者。他辅周灭商,平叛安周,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卓越功勋。其兵法《六韬》,对中国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兵家始祖”。其他如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田单等等,他们精通兵学,善于谋略,战法超群,成功指挥了一个又一个的著名战役,为后人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战例典范。
齐国兵学著述最丰富。宋神宗元丰年间颁定的《武经七书》,其中《孙子》《六韬》《司马法》《三略》都属齐地兵学。除此而外,齐地重要兵学著述还有《齐孙子》即《孙膑兵法》,而在《管子》一书中,同样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兵学论文。正是由于拥有如此丰富繁多的齐地兵学传世之作,才长期以来赢得了齐国兵学“甲天下”的美誉。
《孙子兵法》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距今已2500多年,是现存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也是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战术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经”“百代谈兵之祖”,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全书共分13篇,前6篇主要论述战略问题,后7篇侧重于具体战术,约6000字。书中包含了战略学、战术学、军事预测学、军事情报学、军事心理学、军事管理学、军事地形学、军事后勒学第多种学科。内容之主富、思想之深刻和成熟程度之高,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兵书,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最高兵学成就。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兵学的尊基之作,托起了齐国兵学甲天下的历史位置,确定了临淄作为中国兵学文化中心的地位。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由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孙膑与其弟子所著。原著 89篇,图 4卷。后来失传。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一批孙膑论兵的竹简。经专家整理、编纂为《孙膑兵法》,分上、下编,各15篇,共收364简,1.1万余字。1985年版《孙膑兵法》定为16篇,共收222简,近5000字。
修正后的《孙膑兵法》内容主要包括:《擒庞涓》篇主要记述孙膑在桂陵之战中,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等办法,迷惑敌军,诱使魏将庞涓弃其辎重,兼程追赶,最终乘其方虚,在桂陵大破魏军,俘获庞涓。
《见威王》篇主要记述孙膑初见齐威王时,陈述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威王问》篇主要记述孙膑与齐威王、田忌关于用兵之事的问答。齐威王问九条,田忌问七条,孙膑都给以圆满的解答。前一部分就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作战方法。后一部分主要指出用兵最重要的是“必攻不守”。
孙膑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前期和中期的战争经验,围绕着新形势下的战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主张,丰富了齐国兵学理论的内容,促进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展。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托名吕尚所撰,其始作者为齐国史官奉命编纂,后又经多人之手校订、增删而成今本60篇的《六韬》,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六韬》全书分6章,依次是《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前两章主要讲修德行仁以树敛致强致盛的治国方略,后4章论述战争谋略、战术运用、军队管理、训练及装备等。
《六韬》阐述了以爱民为基础的战争观;提出了以文伐为核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对优秀将帅应具备的五种素质即勇、智、仁、信、忠做了界定;强调战前准确了解敌情,把握好战机,高度重视军事后勤工作。《六韬》作为我国古代兵学名著,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教本,成为武将们必读的兵书。
田齐代姜齐以后,齐威王使人收集、校订、论证古代的司马兵法,而把大司马田穰苴的兵法收录其中,故《司马法》也叫《司马穰苴兵法》。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汉书·艺文志》载《司马法》共155篇,后多亡佚。今本《司马法》共5篇,依次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前两篇以记述西周军礼内容为主,后三篇则主要是穰苴的阐发之辞和后世的发挥。
《司马法》论述的范围极为广泛,基本涉及了军事的各个方面,保存了古代用兵与治兵的原则,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师礼仪、兵器、徽章、赏罚、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其“相为轻重”的朴素辩证法军事思想、“以战止战”的战争观、“仁义”为本的治军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司马法》为历代帝王、兵家、史家、文学家所重视。自《史记》以下,《七略》《汉书·艺文志》及历代史志都有记录。至明清时期,《司马法》版本不少于六七十种,并有多种外文译本传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