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晚,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袁隆平的贡献”为主题的首期“绿色发展与碳中和国际讲堂”在线开讲。三位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循环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农业品牌打造及战略化发展等主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对话,在线人。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受何博士的邀请,和关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位人士一起来研讨关于循环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问题。
说到中国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如何重新定位农业农产品安全需求,以及如何去诊断健康,或者说让我们的农业产品提质增效,以及存量农业土壤和水质当中的一些有害物质怎么去消除等等,很多问题其实都值得思考。
其实问题也不是现在才有的,在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以后,很多农村的土地都已经荒废,形成了大量的撂荒地。就是通过土地撂荒,让很多土地杂草丛生,让以前土壤当中的一些农药甚至重金属得到了更好的消解。那么其实在国外休耕技术对土地是一种保护,但是随着大量的撂荒地的存在,中国粮食问题又受到了一些威胁。尤其是在目前新冠肺炎和国际形势下,比如说贸易战,还有其他形式上的一些问题。
另外还有非洲猪瘟对全国的乃至世界的一个影响,造成的粮食紧缺问题。习同志也说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同时也希望藏粮于民、藏粮于技。这也充分提示到,农业有必要重新定位,有必要重新认识。
循环也不是现在提出来的,循环农业实际上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的一种说法。
因为农业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化肥资源的投入。第一是农业土壤大量利用。第二就是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形成了一个矛盾,比如说包括化肥农药、生物调节剂等,这些化学物品的投入,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
我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比如说对水的污染。很多养殖户,他可能说我养的猪就是非常健康的,我是打的地下水。那么沼气池旁边不远就是地下水,会不会有一些渗漏对土壤的深层次的水的影响,那这样的水井显然水质是有问题的,再用这样的地下水去养猪,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污染。
还有比如说大家可能都认为山里放养的猪都是属于健康的,其实这种看法很不全面。比如说在一些重金属矿山放养的猪,这样的猪一样会带有一些重金属。因此这种不科学的养殖方式,也带来了的整个农业产业的不健康。
因此就提出了循环农业,养殖产生的一些废弃物通过一些微生物技术的处理,让它变成种植的很好的源泉,这就是节能减排,同时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增长质量。
第一,减量化。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投入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物质的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第二,再利用。就是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比如说农药化肥的包装袋,这样的包装袋对兽医来说肯定有用处,用处就是诊断疾病,只要发现在蔬菜园或者种植园外面有这样的包装袋,而附近又有牛、猪或者什么动物发病了,就有可能联系起来。当然在此过程当中,污染物却没有合理处理好。
关于养殖污染的处理,其中最有效的项目就是利用沼气池。但是沼气池现在也呈现出了一些弊病,比如说人员的安全问题,消纳量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pg模拟器
第三,再循环。就是将物品完成使用功能以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目前再生资源是越来越少,由于林业的砍伐及病虫害问题,从林业中获得的再生资源越来越少。
但是在过程当中往往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如何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对农作物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与社会,依托种植业发达和农作物资源丰富地区的优势,为市场提供优质价廉的与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产品。比如说生物有机肥,促进农作物生长的一些养分,同时促进养殖业优质高效的发展,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并使秸秆饲料加工进入养殖业生产中,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循环链,建立起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经济循环体系,全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袁隆平先生是西南大学的最杰出的校友,他是1953年毕业于当时的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人民口粮问题,解决世界人民口粮问题。但目前也有一些产业化问题或者叫循环链问题,不是袁隆平先生没有做到,而是很多水稻种植企业或者农户没有做到,就是稻草的再回收利用。
现在也在推广优质牧草的种植和种草养畜,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全国9000多万头牛大量缺乏草料,因为草料主要来源于国外,比如说来源于美国、南美,还有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方。
其实稻草本身也是非常优质的牛羊的粗纤维饲料,同时也含有其他一些特殊的营养,稻草通过柔丝、除杂以后是非常好的饲料,可以很好的充分利用;牛羊的粪污,通过微生物的处理,又可以很好的作为水稻的有机肥的补充,这其实也是一个简单的食物链条。这样的食物链是各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立的。
关于绿色生产前一段时间有一个项目,我想给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项目中有很大的土壤面积Cr严重超标,那怎么去改良土壤?有人就说到可以选择对Cr吸附少的农作物,但这样的农作物,虽然可能会带有很少的Cr,但是直接被人吃进去了,同时土壤当中Cr的存量还是非常高的,这样长期下去也是不好,因此认为也不叫绿色生产。于是想可以考虑三级生物转化系统,去充分利用循环农业当中的一些生物链。
第一,可以利用生物有机肥,里面含有两个亿以上的有益微生物菌,它可以降解一部分。
第二,在适当可能的情况下,可以种植一些优质牧草。因为优质牧草里面也会有大量的内生细菌、内生真菌,它对重金属也有一些消解作用。
第三,利用这样的牧草去喂猪牛羊或者鸡鸭鹅,对土壤当中的Cr的进化,也会提升很大的速度,这就是绿色生产。
干净消费就是农产品使用之后回归大地,就是不能够浪费,浪费餐厨物又会需要大量的处理,才变成有益的东西。这些技术虽然也有,但是这些技术消耗也是很高的。
土壤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但是在一个养殖场旁边不远的地方,去打水井,利用这样的地下水,直接来给猪来用,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一种方式。人都知道喝纯净水,实际上如果说利用这样一个地下水,再做一个净化系统,让猪和牛也喝上纯净水,那我想猪牛羊肉动物的肉品质量会大大的提升。
另外还需要领域宽广,要企业、农业合作社还有政府都能够看到干净的一面,看到循环利用增收的一面,循环农业的最重点的环节就是要突出绿色和调整结构问题,比如说产业结构。美国在东南西北每一个不同的区域,都大面积的去布局了农作物,比如说小麦带、玉米带、玉米带、棉花带,还有就是畜牧产业带。既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又可以实现更高效的管理低成本的投入,因为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的营养需要是不一样的,那么进行大面积统一管理就降低了投入成本。所以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循环农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项目带动,中国从2015年以来,国家投了很多钱,对基层农技员来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大量培训,也希望由龙头企业来带动,能够把的循环农业做得更好,做到低排和达标排放。
另外就是关于循环农业当中的有效转化,比如说猪——沼——茶、猪——沼——粮、还有粮——果——鱼等这些循环。
我也在这里共享一个案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引进的热研4号王草,可以进行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大量的推广。因为产量很高,而且对于牛羊可以作为主要的饲料,当然对鸡、鸭、鹅、猪它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比例进行营养均衡的搭配。用于这样的养殖,养殖端一定要考虑应用有益微生物菌群,可以让猪牛羊更健康,对草的利用率更高,那么这也是一个循环,肉蛋奶产品质量也就会得到更好的保证。
另外一个方面关于粪污的问题,循环农业中粪污处理非常关键。比如说有除臭菌,有复合菌,有一些粪物处理的生物菌,通过粪污处理,进行一段时间的发酵,转化为有机肥,就可以更好的用于果蔬生产。通过从养殖到种植,从种植到养殖,实现了很好的循环农业。
产业化实际上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因为产业化都必须首先满足大量的农产品的需要。
第一、产品品质。如果说不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不实现你的优质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的提升,那么也卖不动卖不出去,所以说要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信息化加工。
第二,农科教一体化。其实有很多社会是脱节的,比如说某一个地方有很多基层农技人员,能不能够很好的把技术人员形成联合社或者合作社,然后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形成统一品牌。其实很多还是存在小农意识,只管自己的基地,只管自己的产业,所以这一点就不利于搞农业产业化。
第三,确定主导产业。就是在不同的区域要确定一个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如果在一个乡一个村搞多种产业(农作物),可能就不利于产业发展,不利于产品质量提升,不利于整个品牌的运营。因此要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而且同时要发展规模化的经营,实行市场来牵龙头,同时必须要政府引导。如果政府不引导,这一切都是白说。
第一是市场化。第二是区域化。一个县有一个特产就很好了,要说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这种是不现实的,当然还是希望现在的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原有的土地上的一些宅基地都进行集中安置,可以作为大规模土地建设用地来统一规划。同时农旅融合产业带动,也可以很好的形成利用专业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来带动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去规划的土地和保护的土地。第三是规模化。只有规模化才能够增强周围的辐射能力、带动力和竞争力。第四是一体化。第五是集约化。第六是企业化。这些都是农业产业化所必须的。
我认为未来农业产业是关于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和中医农业融合的三大农业体系,循环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推动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和中医农业。那么中医农业就是刚才说到的中药发酵饲料,以及中药营养液,比如植物的叶面肥,作为动物的饮用水的补充,就可以达成更健康的农产品和提升的产能和效率。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韶华(四川)牧业研究院院长,进村优淘联合创始人,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中国兽医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专委会委员,中菲经济合作委员会农业专委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毒物学分会副秘书长、兽医内科与临床诊疗学学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兽医协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公害与动物疾病、小动物疾病、现代种养循环农业。主编或参与主编多部学术性著作,包括《动物影像学》、《现代动物中毒病与代谢病》、《四川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及对策研究》、《恶性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等。开展《互联网+农业》培训讲座60余场次。2018-2019美国田纳西大学访问学者,2011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临床兽医学博士学位,2003获中国人民军需大学硕士学位,1997获西南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学士学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