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土中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在此背景下,“退林还耕”政策在多地铺开。普通人不易察觉政策变化乃至行业变迁,相比之下,“魔都”市民为了抢到一份新鲜蔬菜,绞尽脑汁乃至“大打出手”的新闻更刺激眼球。
灾情疫情之下“买菜难、买菜贵”的状况在此前封城的武汉、西安也存在过。对于大部分一二线城市来说,农产品尤其不耐储存的绿叶菜自给能力有限,主要靠物流、市场解决。港深等城市几乎就没有农业,农产品主要靠域外供应,而广州、成都、宁波等地则拥有相对较高的自给率。
为千万人口城市供菜供粮不是件容易的事。重点城市如何保障农产品供应既是农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与城市产业发展也关联颇深。搜狐城市选取了国内十个重点城市为样本,其中包括一线北上广、二线成杭武甬苏,还有计划单列市宁波、青岛。我们来看着它们的农业家底、农民收入如何。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武汉、苏州、南京、宁波、青岛这些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都为千万级别,但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同,其农业发展既有相似性,又各具区域特色,基本代表了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南地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从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各城市占比均不高,2021年青岛为3.3%排在首位。北京(0.3%)、上海(0.2%)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为接地气的一线%。杭州南京占比持平,均为1.8%,武汉、宁波、成都在2%-3%之间。身为工业最强城市,苏州0.8%的数据也并不令人意外。
从农业经济总量看,2021年,成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2.6 亿元排名首位。青岛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7.10亿元也是相当高。武汉775.46亿元紧随其后。另外,长三角的南京、杭州、宁波,以及珠三角的广州均为500亿元级别,苏州346.4亿元的数据只比北京(269.1亿元)和上海(257.21亿元)要高。
从增速来看,2021年,武汉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4%排名第一,广州也录得7%的高增长,其他城市的增速大部分在2%到5%之间。制造业头部城市苏州和上海是负增长,其中上海同比下降了8%,苏州下降了0.8%。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林业产值7.29亿元,下降40.9%。
pg电子平台
上述数据显示,绝大部分重点城市农业经济总量和增加值的增幅都未超过6%,特别是上海、苏州由于城市化及制造业占地等原因导致负增长——这大概是工业强市所付出的代价。
在重点城市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增加值中,“农业”(种植)占比相对较大,而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是其核心指标。遥感监测数据显示,现有耕地中,真正种粮的面积约占七成,其余为经济作物、园地、林地、休耕等。从各地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方案看,严守耕地保有底线,新建高标准农田已成为“标准动作”。
从粮食播种面积来看,青岛拔得头筹。青岛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700万亩、300万吨左右。“天府”成都紧随其后,2020年,当地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568.5 万亩、粮食产量227.9万吨。不过,除大宗蔬菜品种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外,粮食、猪肉等战略物资本地产出量无法满足需求。
一线城市北上广都将保护耕地放在突出位置。北京“严守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166万亩耕地保有量底线”。数据显示,北京蔬菜产量连续17年下降,自给率不到10%,肉类产量连续10年下降,生猪自给率仅2%;上海“落实202万亩耕地特别是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广州常用耕地面积132万亩,蔬菜能实现完全自给自足。
杭州、南京、武汉、宁波的粮食播种面积也不大。杭州提出,到2025 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1. 7万亩以上;南京、武汉的粮食种植面积在200万亩左右。宁波提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4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 65 万吨以上,口粮自给率稳定在40%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江苏省政协委员唐洪武关于持续稳定粮食生产,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建议透露,南京耕地“非粮化”现象严重。其提交的提案显示,2020年,江苏省耕地“非粮化”为207.28万公顷,耕地“非粮化”率为27.72%。13个地级市中,南京的“非粮化”率最高,为46.35%。在上述重点城市的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中,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已成过街老鼠。
耕地面积、“非粮化”程度与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人口越多经济越好,人们对粮食以外的食物需求也越多,尤其对体验式、观光式和休闲式农业需求也越大,从而越刺激耕地“非粮化”。不过,从各地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来看,相关红线早已划下,不会轻易地被突破。在有限空间里,各个重点城市的都市农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北京以发展首都都市型农业为目标,着重于解决诸如农产品市场需求扩大而生产空间缩小、生态休闲需求增加而基础设施薄弱等矛盾;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农产品生产应急保障作用。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为了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上海以发展高效生态为主攻方向,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制定了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地方性法规,培育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重点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绿色低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农业产业。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优质“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截至2020年底,肉类总产量11万吨,蔬菜、水产品自给率分别达到 100.6%、90.2%。
电商之城杭州则是创新农业产业用地政策,重视包括农村电商、民宿、农村休闲、农村养老和体验农业等产业用地需求。成都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处于不同生产环节的生产者联系起来,实现标准规模化经营,并通过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武汉提出推进“三业联动”(打造精致农业、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品牌农业),建设“四条重点农业产业链”(现代种业产业链、“菜篮子”产业链、农科创产业链、“农业+”产业链)。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青岛提出打造“山海共融、齐鲁田韵、青岛品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三个定位。
说完了重点城市都市农业的家底,我们最后来看看城市里的农民“收成”怎么样。港城宁波不仅是经济强市,也是“三农”强市。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132元,同比增6.8%。宁波十四五的目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1 万元上升到 6 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1.74缩小到低于1.7。
宁波农民有钱,杭州农民也不遑多让。2020 年,杭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8700 元,比2015年增加12981元,年均增长8. 5%;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59 元,实现五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5 年的1. 9缩小到 2020 年的1. 8。
相较杭甬而言,京沪城乡收入差距更大。北京“十四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提到,农民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1,排在全国第22位,收入绝对差距由2015年的32290元扩大到2020年的45476元。北京提出,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4∶1。上海提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20年的2.19,下降到2025年的2.15。
重点城市里,广州农民收入增长跑过了城镇居民。2020年,广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266 元,比 2015 年增长 61.8%;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 13 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 2015 年的 2.42∶1 下降到 2020 年的 2.18∶1。到2025年,广州的目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4.6 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 2:1。
广州农民有盼头,成都农民则是乐开了花。成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17690 元增长到2020年的26432元,年均增长9.4%,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5年的 1.9缩小到 2020 年的 1.8。成都提出,到 2025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 4 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 1.8以内。
此外,青岛提出,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武汉提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当年经济增长同步;苏州提出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5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5∶1以内。
从某种程度上讲,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与农民增收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乡村振兴“大愿景”之下,如何让农田发绿的同时让农民发财,很考验城市基层治理能力。
原标题:《重点城市农业家底:广州蔬菜100%自给,南京近半耕地“非粮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