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一位年轻的养猪工人,父母早逝的他和叔叔一起居住。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与中国专家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正值中国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第二期农牧业技术援助项目专家组在当地开展援助任务。组内的畜牧专家邹睿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我听说他的身世后很同情他。最开始我送给了他几盒从国内带的风油精、清凉油和一些茶叶,并把他当成关门徒弟一样对他严格要求,传授他养殖技术,让他为今后谋生多一条出路,多攒点钱取个媳妇过上个好日子。”邹睿说。
2021年7月23日,邹睿在坎塔伽罗县Nova Olinda镇的农业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开展技术培训。(邹睿提供)
觉舍满也把邹睿当成了亲人一样对待,时刻对这位中国来的师傅保持着尊敬。虽然家境贫寒,但他总是付出一片真心。邹睿回忆,有一次觉舍满从他叔叔那里要来了四穗玉米,坚持要请他尝一尝自己家玉米的口味。
“当我听到他用真诚的语言说这番话时,我非常感动。这就是我们援助非洲的目的吧,不仅要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还要多和他们交心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邹睿说。
带着这份感动和强烈的责任感,邹睿与组内的七位专家共同在这个位于几内亚湾东南部的岛国开启了为期三年的农业援非生活。
对于46岁的邹睿而言,非洲并不是一块陌生的土地。今年已经是他在非洲度过的第七个年头。早在2005年和2010年,他就分别参加了中国-尼日利亚第一、第二期南南合作项目。
在刚抵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之初,为了尽快摸清当地农牧业发展水平,邹睿就与组内专家们深入村庄社区、养殖场区(户),通过座谈、查阅等形式开展实地调研。得益于丰富的畜牧经验,并结合前期援助专家组调查收集来的资料,邹睿对圣普的畜牧业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此,邹睿编写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畜牧业发展经验》《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在农业发展发挥作用方面的对策建议》等调研报告供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参考。pg模拟器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国技术,专家组决定以小鸡孵化和小鸡育雏为切入点,在坎塔伽罗县Nova Olinda镇组建了一处技术示范基地并开展了小鸡孵化、育雏技术示范。
2018年6月12日,邹睿在坎塔伽罗县Nova Olinda镇的农业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开展小鸡公母鉴别培训。(邹睿提供)
“从选购种蛋、消毒、照蛋、小鸡公母鉴别到育雏等各个技术步骤进行手把手示范。我们共指导工人孵化了二十六批小鸡,共孵化种蛋100900枚,平均孵化率为92.7%。育雏小鸡6批9086羽,育雏小鸡平均存活率为96.8%。”邹睿说。
为了确保示范的连续性以及促进示范成果的落地生根,专家组还设计并实施了扩群方案。在孵化、育雏完成后,专家组将脱温小鸡请圣普农业部有计划地分发至有养殖积极性和致富愿望的当地百姓,并给予相应技术指导,不但让示范农户深入了解并掌握了孵化和育雏技术,还提高了养殖效益。
“经过三年多的示范推动和技术培训,当地禽类孵化、育雏的人员操作管理技术逐步提升,圣普养禽业目前已进入良性循环模式,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或直接购买脱温鸡苗,或带着鸡蛋到Nova Olinda基地孵化间来孵化,养殖热情高涨。”邹睿说。
养殖户舍芒•伟圣特是邹睿的技术合作伙伴。和这位中国师傅在一起工作的时候,舍芒不断虚心学习请教,现已掌握了小鸡孵化、小鸡公母鉴别、育雏、蛋(肉)鸡饲养管理、猪饲养管理、猪人工授精、公猪术等技术要点。
“他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经常竖起大拇指称赞,并总对我们说是我们给了他致富门路,让他脱了贫,他这一生会把感恩放在心中。”邹睿说。
据邹睿介绍,舍芒在示范基地向他学习技术后,开始发展养殖业,2019年下半年购入的两头母猪目前已繁育扩群至24头,家中养鸡100羽,鹌鹑200只,预计每年纯收入2.4万-3.6万多布拉(7546元-11325元)。
2019年6月25日,圣普农业部畜牧司司长拉塔莉娜·维拉·克鲁斯(左一)到坎塔伽罗县Nova Olinda镇的农业技术示范培训基地视察小鸡育雏工作。(邹睿提供)
与此同时,中国的畜牧技术受到了圣普政府的高度关注。圣普农业官员曾多次莅临示范点考察调研并对中国农业专家们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圣普特别需要像邹老师这样的技术专家,希望邹老师留在圣普创办畜禽养殖场,我们将免费提供场地,欢迎他带动当地的畜牧业发展。”圣普农业、渔业、农村部部长弗朗西斯科·多斯·拉蒙斯说。
据了解,圣普政府特别看好养禽业的发展前景,并高度重视家禽孵化扩群推广工作,2021年制订孵化27000羽鸡苗的计划,仍供不应求。
“当前在用的几台孵化器状态老化,需要经常维修。在中国农牧业技术援助项目的大力支持下,选购的两台孵化器目前正在运往圣普途中,这将会更进一步推动当地的家禽孵化工作。”邹睿说。
除了小鸡孵化项目,邹睿还面向圣普农业官员、技术人员、示范户、农户等培训300余人次,开展了猪人工授精、猪饲养管理、猪疾病防治、大小反刍动物饲养管理等示范工作,并实施猪疝气手术共11例、加工推广并赠送国家种猪场和养猪小区54个自动投料猪槽、公猪363头、生猪二元杂交示范……各种示范技术的开展为圣普的畜牧同行们打开了新思路,为畜牧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在7年援非的日子里,照顾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他妻子一个人的肩上。“双方父母需她来照顾,孩子需要她来养育,人情往来需要她来打理,哪怕一个小小的灯泡坏了也需要她去更换……但在我们的每次通话中,我从未听出她的一丝抱怨。她用辛劳扛起了那个原本属于我应承担的责任。谢谢她,我这辈子都亏欠的人!”邹睿说。
2010年,当邹睿参加中尼南南合作第二期项目时,8岁的儿子写给他写了一封信。
“我听妈妈说您所工作的地方是非洲,还听说那里很热。您在那边要注意身体,不要中暑哦。我们虽然能在网上见面,但我还是有许多许多的话要对您说。爸爸,我好想您!在上网看到您时,好想要您马上回来。但是,您还得继续工作,完成祖国交给您的使命,好无奈呀……”邹睿的儿子写道。
稚嫩的话语中不但饱含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更是对父亲所从事援外工作的一种认可、敬佩与理解。今年,他的儿子参加了高考并光荣地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录取,邹睿内心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感到很骄傲,但是这些成绩都归功于我的妻子,正是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才能照料好家庭,才能使我更安心地开展好援助工作。”邹睿说。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为了保障后续援助工作的连续性,邹睿和组内专家们按照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和中国驻圣普大使馆的要求留守当地。在留守时期,他的主要工作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每周去一次示范基地与合作伙伴对接好日常工作,其余时间在家用电话和电子邮件形式开展工作。
“近几年,我深刻的感受到了祖国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我们并不能只顾自己,也还要帮助广大的非洲朋友们增收致富,解决他们的粮食安全问题。”邹睿说。“能参加此次援助项目,并能为圣普的畜牧业发展作出贡献,能为中非的友谊作出贡献,我感到十分荣幸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