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顶白色的大棚扬起希望的风帆,一片片泛绿的蔬菜鲜嫩水灵,生机盎然。近期,察右前旗在做好新冠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当地设施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民抢抓农时复工复产,不断吸收周边村民打工就业,促农增收。
修枝、拾叶、浇水……走进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农户池振英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忙活,池振英包了7座蔬菜大棚,大棚内诱人的西红柿、颗粒饱满的豆角、青翠的黄瓜挂满了枝藤……
“以前靠普通方法种植蔬菜,生长周期长、品质低、效益低,2004年以后,在察右前旗政府的带动下,我投资7万多元搭建起了温室大棚,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方法,来发展设施蔬菜,种出的蔬菜品质好、效益高。现在,我每天下午摘上黄瓜、西红柿、豆角,凌晨两点就送到集宁区的惠民园了,咱们种的蔬菜纯绿色,在惠民园很受欢迎,7个大棚,年均纯收入在十几万元以上嘞。”池振英乐呵呵地说。
从池振英的蔬菜大棚出来,记者又来到郭福奎的葡萄大棚外,刚一进棚,一股“热浪”席卷而来,郭福奎正在棚内弓着腰拿着剪刀疏果。“你们可别小看这一环节,它是葡萄培育管理中的关键一环。疏果是把拥挤果、小果、残果、病果、形状不正的果子进行梳理,从而使果子在枝条上分布均匀,充分接受养分发育正常,这样长大的果子才好吃好看。疏果不仅可以提高优质果的坐果率、提高商品果的形成率,还可以减少果树的负载量、减少无谓的营养消耗,积累更多营养成分,为来年高产提供保证。你看,这枝条长了两串葡萄,但太细了必须剪掉一串。”郭福奎一边操作一边为记者解释着为什么要疏果。看着眼前一座座搭建好的果棚,郭福奎对致富奔小康自信满满:“我这一个大棚年年能收入十二三万,孩子上班了,我们老两口的日子过得也红火!”
“听南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效玲说,村里种植的农产品马上就要入驻同城电商平台了,到时候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可以吃上我家的葡萄了,真的太好了!”郭福奎又感叹道:“早些年,我们这些农户是拿着‘干粮’找客户、找订单,随着村里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我们依托南村便捷的交通、绿色果蔬品牌商标等一系列优势,大棚里的绿色果蔬订单量成倍增长。未来,再加上电商平台这一销售渠道,真可谓如虎添翼呀,想想就‘不赖’,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奔头了。”
如南村一样忙碌的还有察右前旗玫瑰营镇移民新村的农户,大棚里,绿叶苍翠欲滴,颗颗草莓露出鲜红的“脸蛋”点缀其间,引得市民争相采摘。“这草莓真甜,趁着好天气我和家人来这采摘,度过欢乐的下午时光。”市民邢文泽“摘”的不亦乐乎。
在移民新村里,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地分立田间。3年前,移民新村采取“一房一院一棚”的建设模式,安置167户易地搬迁户,每户配套主房48平方米、凉房20平方米、院落216平方米,后墙体下卧式温室大棚1.2亩,不但解决了易地搬迁贫困户的住房问题,更为他们增收增加了渠道。3年来,这些农户不仅脱了贫,还成了种植大棚果蔬的技术能手,过上了人人羡慕的好日子。
“‘钱袋子’鼓了,我们心里才有‘底儿’”。67岁的移民新村村民张素芬希望我们帮忙推介,打着广告道:我们玫瑰营镇移民新村种的葡萄又大“又甜,中秋就熟了,到时候来采购啊。”
近年来,察右前旗在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注重设施农业发展,尤其是温室大棚经济发展,当地有效整合科技人才资源,定期安排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大棚种植、病虫害防治等进行技术跟踪指导。截至目前,全旗共有设施蔬菜10万亩,产量突破40万吨,包括黄瓜、西红柿、草莓、葡萄等品种。察右前旗将继续在“大棚经济”上做足文章,引进更多的蔬菜、水果品种,扩大种植规模,把产业振兴做大做强,让蔬菜大棚成为当地农牧民就业增收的新引擎。(王锦鹏 张舒君 胡日昌)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pg电子游戏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