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6658

产品展示 分类
乡村振兴看山西大同阳高:蔬菜吐绿 瓜果溢香 农乡处处尽丰盈发布日期:2024-09-24 浏览次数:

  2月13日,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山西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三晋大地奏响美丽乡村建设“春之曲”。

  即日起,人民日报社山西分社、人民网山西频道联合山西省委网信办、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共同推出“乡村振兴看山西”专题报道,讲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山西乡村振兴故事。

  “咔擦!”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新孙仁堡村村民荆磊用手机记录下杏林里家人们忙碌的身影,并发了一条朋友圈。

  3月30日,是大同市春日里最暖的一天。荆磊家20多亩的杏林里,棵棵杏树上长出一个个如花椒粒大小的暗红色“花骨朵”。荆磊的公公陈占兵和爱人陈鹏穿梭在杏林间,在一棵棵杏树上爬上爬下,用电剪子细心地剪去一支支干枝。

  蓝天为伴,白云相依。田地里机声隆隆,农民在打磨整地;大棚里温暖胜春,瓜果飘香……在阳高这个有着“艳阳高照”寓意的县城里,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大自然赋予阳高耕地面积96万亩,加之得天独厚的日照、降水、地理位置等条件,阳高成为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和山西省设施蔬菜生产大县。农业大县如何加快农业增收、农民增收,阳高县给出了答案。

  聚焦“特”“优”产业,发展杏果、畜牧、设施蔬菜、有机旱作、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六大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

  “这个大棚里,是新研发的16个西红柿品种,大家随便尝,哪个甜我就多种。”在龙泉镇东关村迎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育苗示范基地,合作社负责人王学斌热情地邀请前来参观的客人品尝他的新品种。

  6米多高的双层保温冬暖式大棚里,一颗颗红色、青色、黄色、大小不一的西红柿让人垂涎欲滴,一排排一米多高的番茄藤蔚已经长到第五节。王学斌给他的西红柿起名“甜脆脆”。随手摘一颗红似玛瑙的西红柿,咬一口,小时候的味道又回来了。

  近年来,阳高县重点发展西红柿特优战略,通过政府推动、项目促动、金融带动、科技联动、市场拉动“五环联动”,建车间、引企业、树品牌、拓市场、促销售,初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产业链条。

  “30年前,看到村里的同龄人都出去赚钱了,心里还有些失落;现在,看到一个又一个西红柿新品种出自自己手中,我会自豪地说,我是一个农二代。”30年的大棚种植经验,王学斌的西红柿种植面积从20亩增加到6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红柿大王”。

  冬天吃海南,夏天吃阳高。如今,“阳高红”西红柿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每年7到9月份,一辆辆的大货车排在大棚外,一颗颗西红柿当天采摘当天就运往全国各地。

  “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每斤10元左右,亩产量能达到1万斤的线万。”目前,王学斌的西红柿大棚为30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35名管理人员人均工资可以达到4000元。

  独木难成林。让王学斌欣喜的是,在阳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西红柿种植。“不仅70后开始做农业,还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乡做农业。”

  2022年7月,阳高县人民政府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建山西农业大学番茄产业研究院。阳高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马斌信心满满地说,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阳高将打造一个集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实验示范推广、科普、大学生研究实验实训、本土人才技术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为放飞“阳高红”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服务。

  柿儿红带来红红火火的好生活。阳高县西红柿种植面积由最初的300亩试验田扩大至2022年的8020亩,种植面积逐年上升,产量突破5万吨,实现产值近2亿元,4000多户农户直接或间接受益,户均增收2万多元,真正成为了全县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既是王学斌的座右铭,也印证着阳高发展西红柿特色产业这一正确选择。

  按照布署,2023年,阳高县西红柿种植面积将突破1万亩,总产量突破6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3亿元。依托西红柿产业相对集中、经济规模较大、专业化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乡镇,申报创建省级西红柿专业镇,全方位推动西红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春节一过,连续2个多月时间,陈占兵和儿子陈鹏,整日里在自家的杏园里忙着修剪干枝,浇水施肥。

  不远处的家门口,一台音响缓缓流淌出动人的音乐。伴着落日的余晖,父子俩的剪枝声音仿佛有了节奏;“沾”着音符,一株株杏树显露出如少女般的曼妙身姿。

  “再有一个月,杏花就开了,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依靠着种植杏树,陈占兵养大了3个儿女,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小时候,杏园子里搭的棚子,就是我们的家。露天的灶台,风一刮,锅里全是沙子,饭都没法做。”小时候吃过的苦,让陈鹏向往大城市里的生活。

  四百多年的杏树栽培史,让阳高有了“三晋杏乡”之美誉。个大果匀,肉厚味甜,核小仁香,黄里透红……说的正是阳高杏果。

  但是,在发展初期,阳高产的是“小而酸”的土杏子,产量低、规模小,难以形成产业。

  推动杏树种植,发展杏果产品深加工,改造杏果老pg模拟器旧果园,建设标准化果园……一系列政策支持,阳高杏果产业发展走上了专业化、快速化道路。

  看着父亲的杏园越来越忙,2018年,在外打工的陈鹏返回家乡,踏踏实实地帮助父亲打理起杏园。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每年4月,朵朵杏花,渲染着春天的活力。从2017年开始,阳高以“杏”为媒,举办杏花节,杏历史、杏文化、杏文艺、杏故事等与“杏”相关的活动,丰富多彩。

  如今,“杏儿”已经是阳高人离不开的一个话题,杏文化也成为阳高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阳高人,因“杏”而富,敲开“杏”福门。

  目前,阳高杏果种类已有十多个品种,果类总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马斌介绍说,杏树每亩地收入2-3万元,1斤杏的价格大概在5元左右,最贵时候可以卖到10元。

  在满足市场食用的同时,阳高不断延伸产业链,致力于发展杏脯、杏干、杏核、杏汁、杏仁露和杏酒等产品,杏产品加工转化率不断提高。全县年加工各类杏产品近1100吨,消化各类鲜食杏6000吨左右,年产杏脯、杏干600吨,开口杏核500吨,杏仁饮料5万吨,杏酒5吨,年产值达5.4亿元。

  阳高,已然发展成为“春赏杏花、夏摘杏果、秋品杏脯、冬喝杏饮”的四季杏都,农民们沾了“杏光”,人们一年四季都有了杏吃。

  “以前穷得要甚没甚,现在一年四季忙不停,过上了小康生活。”如今的陈占兵,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儿子陈鹏也成了种杏能手。父子俩还一起养了百余头猪,生活一步一个新台阶,一年更比一年好。

  在罗文皂镇罗文皂村,1000亩的田间,一排排塑料钢架大棚拔地而起。搭架子、挖土坑、盖塑料膜……十几名工人,正抓紧搭建一个又一个大棚。

  “今年5月,这些大棚里就会种上青椒、西红柿等蔬菜,1亩地纯收入能达到1万元。”阳高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苏兵介绍说。

  独特的地理环境之下,阳高县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七十年代,阳高的蔬菜种植与山东寿光齐名。立足这一特色优势,阳高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在“兴菜强农富农”上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

  龙泉镇花苑村,是一个涉及7个自然村127户262名贫困群众的移民新村。从2018年开始,村民们陆续搬迁入住。与花苑村新居毗邻的设施农业基地,一顶顶白色塑料大棚整齐地排列在田间,一眼望不到头。在花苑村,全部搬迁户和周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一个这样的大棚。

  这几天,村民张东兵正忙着在大棚里打梗。曾是贫困户的张东兵,搬迁前依靠打零工、种植玉米勉强生活。

  “政府出资给我们建好大棚,将西红柿苗和生产技术送到大棚里。”想到自己不用投资太多,就算赔也赔不了多少钱,张东兵踏踏实实地开始了大棚种植。

  让张东兵没有失望的是,第一年种了1亩西红柿,就赚了2万元钱。钱包鼓了,张东兵的底气也更足了。“现在我种了6个大棚,种了茄子、黄瓜、豆角等蔬菜。”

  每年种植期和采摘期,张东兵忙得不可开交,雇来五六个人帮忙,昔日贫困户成了致富带头人。

  发展设施蔬菜,成为阳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抓手。去年底,阳高蔬菜种植总面积达10万亩,总产量45.35万吨,总产值7.4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5万亩(包括日光温室8700栋和塑料大棚30560栋),露地蔬菜面积5.9万亩,涉及西红柿、茄子、黄瓜、西葫芦、牛椒、太空椒及各类叶菜,种类繁多。

  今年,按照“现代农业抓设施,设施蔬菜上规模,规模发展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和建设设施蔬菜全产业链的布局原则,阳高以建设现代化设施蔬菜园区为重点,通过规模化小区和密集化小区建设,让全县智慧设施、日光温室、塑料钢架大棚、露天蔬菜四大板块逐步形成规模化、装备现代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格局,全面提高阳高设施蔬菜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文/武笑 马静波 图/大同市阳高县新闻中心提供)

  技于指尖,俯仰千年。 近日,全国文物职业技能大赛在山西太原落下帷幕。…

  “阳曲县作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启动区、核心区,太原市乡村振兴主战场,政策机遇好、区位条件优、发展空间广,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太原市“两会”刚结束,阳曲县就第一时间召开相关会议安排部署今年重点工作,谈到阳曲的发展思路时,县委书记李京京如是说。…


本文由:PG电子模拟器果蔬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