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时值北京小雪的节气,室外气温已降到摄氏零下10多度,但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新建的农作物示范温室,依然瓜果飘香、百花争艳。
在这里我突然想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边塞诗句,是因为,这里的6000多平方米的温室,酷似用钢铁和玻璃架构并笼罩着的现代化的乡间原野。100多个品种的200多种的瓜果蔬菜,点缀在小桥流水和阡陌相连的微缩世界里。喷灌,滴灌,营养钵,正繁育着的是一个个传统蔬菜或者特色蔬菜的新品种;种在槽里、立柱里、管子里,又能观光又能食用的五颜六色的瓜果,一改种在地里的传统模式,展示了现代化技术创新和应用的生命力。
我国是世界蔬菜生产大国,蔬菜生产的总面积和设施蔬菜的面积都居全球首位。 但我国仍然不是蔬菜生产强国,蔬菜产业面临着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以及蔬菜质量和安全的稳定性有待提高等一系列的问题。
建设现代化蔬菜产业体系是我国特别是京郊蔬菜产业发展的方向。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要充分体现功能的多样性。随着我国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蔬菜产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园艺和饮食文化传承等功能日趋凸显,为蔬菜产业的多方位延伸和向广度、深度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蔬菜产业是北京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表明:由蔬菜产业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在北京逾百万人。蔬菜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推进蔬菜生产向资源节约型和最大限度地发掘蔬菜作物的生物潜能、提高劳动率、致富农民、以精品为主满足不同档次的蔬菜需求的方向发展,正在迅速地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因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根据首都的特点和发展设施蔬菜、籽种农业和观光农业的需要,1978年以来,不断改革和创新,取得显著成绩。他们一方面从技术源头上抓好蔬菜种质资源发掘创新和分子生物技术以及相关生态、生理、病理等应用基础研究,为应用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原创性和集成性成果;另一方面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提升传统技术并实施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强化集成创新,实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确立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优势,支撑和引领产业的发展。
北京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发展,既要不断增强绿色食品的生产供应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又要采用新技术不断降低资源投入产出比,尽可能减少对土地、水和能源等短缺资源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消耗量,为城市建设腾出更多的资源需求和环境优化的空间。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首都科技工作主题计划,推出含量高的集约生产以提高蔬菜生产对土地、水、能源等的利用率并推进清洁生产。
园艺文化是历代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首都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居民观光休闲的需求,如何在传承园艺文化的基础上增添现代科学技术的内涵,为建设宜居城市服务,不仅是蔬菜产业链的延伸发展,而且是pg电子平台社会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此他们新近建成了这个温室示范基地。可以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培训各地的农业科技人员,并能作为科普基地接待大中学生实习以及吸引社会各界观光休闲。
这个温室白天自然温度能达到25~30摄氏度之间,夜间也能在10摄氏度以上。目前温室里已经种有南瓜10多个品种,西葫芦15种,西红柿20多种,黄瓜4种,特种蔬菜70种。
还有庭院栽培特点的景区,很多花卉姹紫嫣红,而今室外北风凛冽,室内大片的一品红却开得灿若红霞,一些种在花盆里的兰花暗香浮动。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是一支地方管辖的“国家队”,1995年就获得国家科技部的授权建成了农口第一批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已基本上建立了以基础性研究提升应用研究、以科技成果推进相关产业发展的学科结构模式,在种质资源改良、遗传育种、设施栽培、采后加工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资源高效利用和观光园艺是两个研究重点。在资源高效利用方面,从育苗开始,以重要蔬菜水分和土壤营养生理和肥、水需求规律的研究为基础,加强高效利用水、肥的有土和无土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量化调控模式和栽培规程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在观光园艺方面,他们以这个6252 平方米现代温室建设为重点,提高中心田间保护地研究设施的水平,加强蔬菜观光和生态功能的研究,提高观光园艺的设计水平,积极开发京郊蔬菜产业的观光休闲潜力,为建设宜居城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