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盐碱地“鲁丽”苹果现场观摩会在东营市国家农高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东营基地(以下简称“省农科院东营基地”)举行。位于东营基地的“鲁丽”苹果试验园内,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枝头,娇艳欲滴。“这样的情景,并非出现在适宜果树生长的平原、山岭间,而是在曾经难以生长树木的茫茫盐碱地上。”目睹此情此景,山东省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王志刚、山东省农业大学教授陈学森、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张玉刚等果树专家,不禁连声赞叹。
眼下正值“鲁丽”苹果成熟的季节,但早熟的苹果口感会好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特意摘下来一个全红的苹果,一股甜香气息扑面而来,尝了一口,出乎意外的甘甜爽口。 “鲁丽”品种选育人、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李林光介绍,“鲁丽”苹果是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早熟苹果,7月20日左右成熟,可自然采果至8月中下旬,以皮薄肉脆、多汁甘甜、香味浓郁的鲜明特色受到消费者们的青睐。
盐碱地“鲁丽”苹果观摩会现场,专家们纷纷称赞“鲁丽”苹果甜脆爽口。
为何取名为“鲁丽”呢?李林光聊起了“鲁丽”苹果的前世今生。原来早在2000年,李林光便带领团队开始做育种准备,2003年正式配置“藤木一号”与“皇家嘎啦”的杂交组合;2017年通过山东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鲁丽”。说到这里李林光补充道:“鲁丽苹果还创造了我国苹果新品种转让费最高纪录,轰动业界。”据悉,2018年9月,“鲁丽”苹果新品种的所有权、使用权达成转让协议,议定转让费用为1000万元,开创了目前我国苹果新品种权最高转让费记录;随后,在2019年获植物新品种授权;2020年又获得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标志着该品种可在我国开展推广应用。“一个优秀的科研成果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培育才能茁壮成长。”谈及“鲁丽”苹果的诞生,李林光滔滔不绝。
观摩现场,各专家也纷纷称赞:“鲁丽苹果在盐碱地上长势良好,果实品质优良,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中、早熟苹果品种。”面对专家组给出的结论。李林光说,“鲁丽”苹果综合性状优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栽培时无需套袋、摘袋等工序,每亩果园生产成本可降低4000元左右;由于口感好、含糖量高、香味浓郁,市场价每斤比普通苹果高1至2元左右;7月底便能成熟,成熟时口感不会变面,果农无需急于采摘,可以减轻采收压力;推广性广,从北部的辽宁到南部的云南,从东部的山东海滨到西部的新疆等地区都适宜生长,可以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参观完省农科院东营基地的“鲁丽”苹果试验园,记者又跟随专家来到广饶奥孚公司“鲁丽”苹果生产基地。占地1800亩、亩产目标一万斤的园区,除了几个给苹果装箱的果农外,园区内几乎看不到劳作的工人。“良种还要配良法,好品种搭配高标准现代果园,如,种植规模化、技术先进化、管理无人化、决策数字化等一系列的先进技术。才能达到高投入、快产出、高收入。”威海奥孚苗木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元边走边说。
随后,李元指了指一望无际的现代苹果种植园区,“集好吃、易管、抗病等诸多特点于一身的鲁丽苹果并不是一开始就适应盐碱地种植。”原来,早在2016年,第一茬“鲁丽”苹果在盐碱地里种下去,三分之二的苹果树被“齁”死了;第二年,虽有改观,但也不容乐观但科学家总有办法。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王传增说,盐碱地上打造现代果园,首先要解决土壤盐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大沟起垄、埋设排碱沟、淡水压碱等措施,加快盐分的渗透、冲洗、外排,为果园根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外,通过果园生草、施生绿肥等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除了改善外部环境,挑选果苗也有讲究。“传统苹果树根系发达、树体高,每亩栽十几棵,进入丰产期晚,管理起来也耗费人力。园区采用矮化苹果树,每亩栽150至200棵,可以起到早果丰产的目的。”李元说。随后,他指了指系在果树上的小红管介绍,这是昆虫性信息素,一种高效无毒的新型农药。可以利用雌性昆虫吸引雄性昆虫发出的一种性信息素,扰乱昆虫之间的信息联络,阻碍它们产卵,从而减少它们的数量。记者看到,这一根根小红管用的时候很方便,一亩地挂30至50根,便能保证果树6个月内不受害虫侵扰。“可不要小瞧这些小红管,它们能省去4到5遍人工打药,大幅降低农药残留。让果农省时省力,增产增收。”
省农科院智慧农业团队首席专家阮怀军介绍,下一步将成型的智慧果园措施嫁接到广饶奥孚公司“鲁丽”苹果生产基地,经过3至5年的打造这里将随处感受到农业的智慧化生产:通过卫星系统感知果园种植面积、生长情况、产量估测;通过空中无人机系统,感知果树长势、果实成熟度;通过地面物联网系统,感知果园生长环境、气象墒情,这些都为果园精准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整个果园的每个果实都是可追溯的,只需扫一扫二维码便能掌握苹果的农事操作、果实出入库情况、农药使用情况等,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还有果园自动巡查机器人,可以实现果园自动导航、信息自pg电子游戏官网动采集,弥补了果树以下、地面以上信息感知不足的问题。“数据代替经验、机器代替人力、屏幕代替现场,通过这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果园管理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阮怀军说。
“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盐碱地上长出的“鲁丽”苹果品质优良,好于其他地区,这也吸引了省农科院东营基地周围的农户慕名前来“取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基地管理中心主任、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介绍,目前我国晚熟品种“富士系”苹果的栽培面积约占70%,早熟品种却很少。拿出其中20%的份额来发展具有特色的优质苹果品种,有利于促进苹果产业多样化,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省农科院东营基地会定期组织专家为黄三角区域开展公益性技术培训,向农户传授如何在盐碱地上种出优质果品,对于贯彻大食物观,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效能有重要意义。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利用一直是省农业科学院开展的重点科研工作。今年山东省农科院启动实施了“突破黄河三角洲”战略,成立黄三角研究院并首批派驻28名科研专家到黄河三角洲。今后省农科院每年都将选派20名左右科研人员到黄三角研究院开展工作。王传增告诉记者:“盐碱地大有可为,我们将扎实开展黄河三角洲科技大会战。围绕黄河三角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产业问题和关键卡脖子技术,聚力开展科研创新、技术集成、中试熟化、示范转化、产业孵化、人才培训、合作交流和技术推广服务等活动,把科技创新的论文写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谁能想到,如今农业迈进了高科技领域。下面,跟随记者的脚步,去看看省农科院东营基地的那些农业新科技。
果园打药无人机(俯视图):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而且安全高效。
果实精准识别定位系统:感知果树长势、果实成熟度等。
苹果果实品质无损检测分拣线:通过分拣线分拣出来的苹果,大小均匀、果品品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