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6658

产业概况 分类
我国七大产业路线图日渐清晰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正式发布,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这七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逐渐走到了台前,共同组成了未来20年乃至30年间,我国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虽然新兴产业在我国发展起步的时间并不长,但近年来,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迅猛,部分领域产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如节能环保产业,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总产值发展到1.49万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700多万人,其中环保产业连续8年年均增长率超过20%。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连续4年翻番,2009年累计达到2580.53万千瓦,成为全球第二风电装机大国,当年新增风电装机1380.32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生物制造产值2008年达到1266.57亿元,同比增长21.31%,预计未来几年内总值可突破1万亿规模。信息产业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为1.5万亿元,占GDP比重近5%。除此之外,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新一代宽带等新兴领域也处于蓬勃发展的前夜。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领域除了发展迅速,在重大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一些重要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例如,环保产业中的膜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应用。风电机组设计能力、多兆瓦级风电机组研制和多晶硅生产、提炼技术取得突破,部分关键风电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

  伴随pg模拟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部分领域涌现出一批高速成长的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群。如节能环保产业中,节能服务公司注册数量2009年累计达到500多家,环保企业数约为3万家并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脱硫公司。新能源产业中,一方面涌现出包括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汽轮机、南高齿等一批风电设备整机和零部件龙头企业,以及包括无锡尚德、保定英利等若干光伏和太阳能热利用大型企业,其中,部分龙头企业规模已进入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快速形成若干从事零部件生产、服务配套的上下游中小企业群。移动通信终端产业中,中兴、天宇均进入全球手机销量前10行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呈现出集聚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若干集群和产业集聚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涌现出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重点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深圳、长株潭、西安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等为代表。

  ――生产企业高度集中。这类聚集方式比较明显的包括新材料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海门、江阴等产业基地为主的、数量全国居首的长三角聚集区域,和以电子信息材料为重点的广州、佛山等珠三角聚集区。再比如半导体照明产业,全国85%以上的LED企业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北方地区、江西及福建等四大区域。医疗器械产业在长、珠三角和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区域的总产值及销售总额总计占全国80%以上。

  ――消费市场高度集聚。这类集聚方式最突出的是数字家庭产业,即全国已形成北京闪联、青岛E家佳为代表的实施“数字家庭行动计划”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部分领域在新形势下开始新一轮产业布局。如航空工业在原有基地布局的基础上,围绕新兴领域发展需求,正在进行新一轮航空产业园布点和建设。

  虽然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地感觉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明显不足。包括关键设备、技术落后于国际领先水平或基本依赖进口。例如,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企业相关负责人都曾在不同场合向记者反映:关键和共性技术缺乏、核心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仍然突出,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的风电、光伏等领域也是如此。

  以风电产业为例,按照风资源分析、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关键部件、重要部件、风力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等划分该产业的核心技术并与国际领先水平比较,其中只有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和风力并网发电两项技术属于“落后于国外”,其他技术全部“依赖进口”。

  据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负责人共同反映,行业内均存在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偏低的“小、散、乱”情况。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我国排名前10的制药企业各销售规模只占总规模的13.5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医药10强产业集中度达到39.9%,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我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优势虽然比较明显,但是仍然缺少国际竞争力,“大而不强”“广而不优”的问题比较突出。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了一些问题。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规划初步显现出重复布局、“一哄而上”的势头。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从空间上看,地区间存在同领域的重复建设、“规划过剩”现场。从全国产业布局来看,近八成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超过九成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六成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另有一半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

  第二,从产品技术层面上看,新兴产业低水平生产重复,低档次产品供应过剩,竞争无序等问题初步显现。以节能环保为例,地方盲目投资、低水平建设的“过热”现象已经比较严重,全国3000多家从事半导体照明相关业务的企业中,约70%~80%都仅从事下游应用的开发,同时,在功能性照明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盲目对道路、景观照明等进行拆装改造,造成新的浪费。此外,化学制药企业、中药产业、平板显示产业、光伏和风电产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剩、重复生产导致市场同质化问题突出、竞争无序等现象。

  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现阶段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为进一步集中力量,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决定》从上述4个方面7个产业领域中选择了若干重点方向作为现阶段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7个产业分别是: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综合考虑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趋势,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客观要求,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目标应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二是形成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新要求的客观能力;三是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发展的新优势。从发展阶段上看,应按照“三步走”的思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到2030年前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15年力争达到8%左右、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等定量目标,是根据相关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和单位提供的基础数据测算的,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